以发展理性来促进公正理性的发育,同时以公正理性进一步促进发展理性的落实。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这种丰富创造性,恰恰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所蕴涵的价值超越性的实践体现。
胡锦涛同志近年来强调:“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以平等开放的心态,全面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人类普世价值的内在关系,人们不难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人类普世价值之间不仅存在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继承性,而且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从价值理念到政策法规等社会实践上的探索性,以及在与世界先进文化价值交往互动的参与进程中呈现出的丰富创造性。
一、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对人类普世价值的历史继承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与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并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为现阶段的社会价值追求目标。“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每个人的发展”为逻辑起点,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发展和另一部分人的不发展,同时人的发展又是指每个人在劳动过程、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才能够体现“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都必须由人民来共享”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精髓。毫无疑义,以人为本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不是抽象地谈论人和人的解放,而是通过对人的实践地位的揭示,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恩格斯干脆将马克思主义学说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从人的解放意义出发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传承了自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人文主义精神。文艺复兴的觉醒首先就表现在对古典的希腊-罗马价值观进行深入研究,重新肯定人的价值,表现出普遍人类自我关怀,对人的尊严维护、价值追求、命运关切,对人类文化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肯定和塑造。这一人文主义精神是建立在个体解放、个性觉醒的基础之上的,是以实现个性自由与群体意志的协调与和谐才能达到的。这一人文精神传统还包括法治精神和理性精神。法治精神主要是指限制规范国家权力和维护保障人权,是把个体意志与群体意志相协调的精神,这种协调是通过法治形式来实现的。理性精神主要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认知事物本质和规律,进而运用客观规律能动改造世界的能力和特质。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长足发展之后,这一理性精神更是不仅仅具有认知的功能,而且具备更为强大的社会实践功能。这一人文主义精神传统对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极为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中国人民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其根本动因都是为了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尽管曾经为此付出极其沉重的历史代价,但终于迎来了今天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当代中国人认识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历史互动过程。事实上,在当代中国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非但没有因为任何外在制度因素限制而被磨灭、被消解,恰恰是随着制度历史的曲折发展一再反复被提上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议事日程,逐渐被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接受,并成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社会进步的根本精神动力。
二、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对人类普世价值的伟大探索
马克思曾经根据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判断:以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关系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人的发展伴随着经济文化发展而逐步提高的自然历史过程。对于这一思想逻辑与历史逻辑的内在一致性,我们有着深切体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由马克思主义跨文化传播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与以资源市场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相结合,在中国大地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果。《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回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曲折历史,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以物为中心”、“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演化和推进,表明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对人类普世价值的伟大实践探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价值理念到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的实践进程,我们逐步吸收了效率、公平、法治、民主、人权、平等、正义、治理等先进文化价值理念。深刻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当代中国人终于认识到发展的真谛在于人类社会个体与群体的实质性自由的增加和拓展。所谓发展,其实就是扩展人们享有真实自由的过程,就是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的进程。“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全面发展的人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所有的物化过程只是人的发展的手段,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资源配置、市场秩序、社会财富和生态环境都必须以人为中心,要从人的生存、自由、享受和发展来设计、构建整个人类社会,要从人的活动和能力出发来研究发展问题,要把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当作发展的根本目标来对待。总之,就是在市场经济中依然要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就是要警惕商品拜物教、拜金主义和“消费异化”、“虚假需要”对人性的侵蚀。虽然我们依然面临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发展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但毕竟在13亿人口的国度里开创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人类普世价值相融合的事业,其社会经济效果、发展模式和文化意义都是不可低估的。
三、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与人类普世价值互动中的丰富创新
文化从来不是自给自足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需要和已经在与人类普世价值的交往互动的参与进程中不断丰富、创新并逐渐得以充实完善。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种创新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思想提供了全面衡量人类社会进步的完整评判标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考察人类社会进步,既要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去衡量,也要以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去评价,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历史的尺度,人的价值实现程度是价值的尺度。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从社会发展总的历史趋势和总的方向来看,这两种尺度的统一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历史尺度本身就包涵着人的价值实现尺度,而人的价值实现尺度又是历史尺度的内在根据。
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就必须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实际上体现了历史尺度与人的价值实现尺度的内在一致性。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首先,“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目标是以人民群众为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觉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阶段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工具,而不是把人民群众看成是自己夺取国家政权的工具。因此,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而一般人本主义的价值目标则是抽象的人,近现代人本主义强调的是脱离具体时代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当代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感性的、个别的、时间性及不可重复的“主体”,虽然他们都强调所谓的“主体性”或者“主体间性”,然而,却都由于缺乏社会实践性而无法操作。其次,“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原则是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和历史的创造者。因此,要求确立“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理念,重视从事社会活动的实际的人,真正体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而人本主义的价值实现原则只是一般地停留在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概念上,对于资本主义所造成的人本主义价值实现的种种体制障碍和制度安排,他们只能采取病态的反抗,只是停留在文化批评的层面,进行无效的反抗。再次,“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途径是大力发展经济、推进民主政治改革和先进文化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重视生命,保障幸福,造福人民。而人本主义的价值实现途径仅仅是意识形态的批判,或者是精神体验式的反叛,对于种种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病”,只有所谓“人道主义的同情”,却无法实施对社会的有力改造。总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一般人本主义思潮具有本质区别,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价值体系的总体性、批判性和历史性的理论表现。
当代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段话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本质,也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这就是以发展理性来促进公正理性的发育,同时以公正理性进一步促进发展理性的落实。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这种丰富创造性,恰恰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所蕴涵的价值超越性的实践体现。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2007.07.09 版次:10
胡锦涛同志近年来强调:“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以平等开放的心态,全面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人类普世价值的内在关系,人们不难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人类普世价值之间不仅存在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继承性,而且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从价值理念到政策法规等社会实践上的探索性,以及在与世界先进文化价值交往互动的参与进程中呈现出的丰富创造性。
一、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对人类普世价值的历史继承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与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并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为现阶段的社会价值追求目标。“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每个人的发展”为逻辑起点,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发展和另一部分人的不发展,同时人的发展又是指每个人在劳动过程、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才能够体现“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都必须由人民来共享”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精髓。毫无疑义,以人为本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不是抽象地谈论人和人的解放,而是通过对人的实践地位的揭示,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恩格斯干脆将马克思主义学说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从人的解放意义出发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传承了自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人文主义精神。文艺复兴的觉醒首先就表现在对古典的希腊-罗马价值观进行深入研究,重新肯定人的价值,表现出普遍人类自我关怀,对人的尊严维护、价值追求、命运关切,对人类文化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肯定和塑造。这一人文主义精神是建立在个体解放、个性觉醒的基础之上的,是以实现个性自由与群体意志的协调与和谐才能达到的。这一人文精神传统还包括法治精神和理性精神。法治精神主要是指限制规范国家权力和维护保障人权,是把个体意志与群体意志相协调的精神,这种协调是通过法治形式来实现的。理性精神主要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认知事物本质和规律,进而运用客观规律能动改造世界的能力和特质。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长足发展之后,这一理性精神更是不仅仅具有认知的功能,而且具备更为强大的社会实践功能。这一人文主义精神传统对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极为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中国人民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其根本动因都是为了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尽管曾经为此付出极其沉重的历史代价,但终于迎来了今天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当代中国人认识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历史互动过程。事实上,在当代中国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非但没有因为任何外在制度因素限制而被磨灭、被消解,恰恰是随着制度历史的曲折发展一再反复被提上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议事日程,逐渐被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接受,并成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社会进步的根本精神动力。
二、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对人类普世价值的伟大探索
马克思曾经根据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判断:以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关系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人的发展伴随着经济文化发展而逐步提高的自然历史过程。对于这一思想逻辑与历史逻辑的内在一致性,我们有着深切体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由马克思主义跨文化传播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与以资源市场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相结合,在中国大地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果。《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回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曲折历史,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以物为中心”、“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演化和推进,表明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对人类普世价值的伟大实践探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价值理念到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的实践进程,我们逐步吸收了效率、公平、法治、民主、人权、平等、正义、治理等先进文化价值理念。深刻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当代中国人终于认识到发展的真谛在于人类社会个体与群体的实质性自由的增加和拓展。所谓发展,其实就是扩展人们享有真实自由的过程,就是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的进程。“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全面发展的人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所有的物化过程只是人的发展的手段,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资源配置、市场秩序、社会财富和生态环境都必须以人为中心,要从人的生存、自由、享受和发展来设计、构建整个人类社会,要从人的活动和能力出发来研究发展问题,要把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当作发展的根本目标来对待。总之,就是在市场经济中依然要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就是要警惕商品拜物教、拜金主义和“消费异化”、“虚假需要”对人性的侵蚀。虽然我们依然面临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发展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但毕竟在13亿人口的国度里开创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人类普世价值相融合的事业,其社会经济效果、发展模式和文化意义都是不可低估的。
三、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与人类普世价值互动中的丰富创新
文化从来不是自给自足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需要和已经在与人类普世价值的交往互动的参与进程中不断丰富、创新并逐渐得以充实完善。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种创新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思想提供了全面衡量人类社会进步的完整评判标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考察人类社会进步,既要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去衡量,也要以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去评价,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历史的尺度,人的价值实现程度是价值的尺度。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从社会发展总的历史趋势和总的方向来看,这两种尺度的统一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历史尺度本身就包涵着人的价值实现尺度,而人的价值实现尺度又是历史尺度的内在根据。
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就必须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实际上体现了历史尺度与人的价值实现尺度的内在一致性。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首先,“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目标是以人民群众为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觉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阶段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工具,而不是把人民群众看成是自己夺取国家政权的工具。因此,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而一般人本主义的价值目标则是抽象的人,近现代人本主义强调的是脱离具体时代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当代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感性的、个别的、时间性及不可重复的“主体”,虽然他们都强调所谓的“主体性”或者“主体间性”,然而,却都由于缺乏社会实践性而无法操作。其次,“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原则是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和历史的创造者。因此,要求确立“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理念,重视从事社会活动的实际的人,真正体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而人本主义的价值实现原则只是一般地停留在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概念上,对于资本主义所造成的人本主义价值实现的种种体制障碍和制度安排,他们只能采取病态的反抗,只是停留在文化批评的层面,进行无效的反抗。再次,“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途径是大力发展经济、推进民主政治改革和先进文化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重视生命,保障幸福,造福人民。而人本主义的价值实现途径仅仅是意识形态的批判,或者是精神体验式的反叛,对于种种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病”,只有所谓“人道主义的同情”,却无法实施对社会的有力改造。总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一般人本主义思潮具有本质区别,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价值体系的总体性、批判性和历史性的理论表现。
当代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段话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本质,也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这就是以发展理性来促进公正理性的发育,同时以公正理性进一步促进发展理性的落实。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这种丰富创造性,恰恰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所蕴涵的价值超越性的实践体现。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2007.07.09 版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