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列举的几个案例主角都是1980年代前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都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都在家访过程中碰过壁,但是案例中所反映的缘起和经过却各不相同。
案例1
带着自己父亲上门家访
某中学青年教师小王,刚走上讲台便接下了某预备班班主任一职。由于上海市教委规定,对于新进学生,班主任要做到家访率100%,所以小王必须在假期里对班级里每个学生进行家访。对于这项全新的任务,小王心里完全没谱,不知道在面对学生家长的时候该说些什么话,做什么事。她甚至紧张到整天整夜睡不着觉,最后,她只好带着自己的父亲一起去每个学生家里家访,为她壮胆。于是一整个夏天,她的学生要在老师家访时同时接待“师父”和“师祖”,让人啼笑皆非。
老教师建议:不善说理是独生子女班主任存在的普遍问题,在班会课上说理不到10分钟就没词了的情况都屡屡发生,更不要说家访时与家长、学生直接对话交流了。应该说,这些独生子女教起知识来是没问题,但让他们对学生讲道理,他们就一窍不通了。但作为教师不仅应该是学业上的传播者,更应该是思想上的引路人。
案例2
与学生吵架后难以释怀
小赵在某中学担任体育老师。在一次体育课上,班里一名男生在列队的时候不认真,也没把老师的当场批评听进去,于是小赵为了惩罚他就不让他在自由活动的时候踢球。即使这个男生后来认错,小赵认为要小惩大戒,还是没让他去踢球。对于自我保护意识强烈的高年级学生来说,他认为老师的这种做法侵犯了他的个人权利,于是两人便起了争执。事后,小赵一直不肯去家访向学生道歉,认为如果道歉了就没有威信。后来经过学校劝说,还是去了那个学生家访,但始终端着架子不认错。
老教师建议:独生子女教师大都是被家里人视为珍宝的人,因此他们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听不得批评。其实,家访对于师生关系的改善比任何方式都来得有效,而且老师如果肯向学生道歉的话,更能树立自己的威信。所以,学会把自己放低,这一课一定要补。
案例3
见家长打麻将就沉不住气
小李是上海某初级中学初一年级的班主任,曾经在对一名学生进行家访时,一进门就看到这个学生的家里摆了两桌麻将,学生的父母和其他人在聚精会神地“砌方城”,以至于老师进门也没注意。原来他们在家里开了一个棋牌室,每天都有人来家里搓麻将。
小李看到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能窝在房间一角做作业,一边做作业一边忍受高分贝的吆喝声,心中已来了火气。小李扯着喉咙叫了学生父母好几声,他们才不情不愿地从牌桌上下来。谈话中,面对眼前这位年轻老师,学生的父母也表现出了完全不耐烦和不信任的态度,由此,双方在言语之间起了淡淡的火药味。
老教师建议:管不住学生就产生受挫感、耐心差、容易发脾气是新教师群体的通病。在家访中体现得特别明显,而这正与他们自身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
专家分析
独生子女教师性格较任性
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校长盛裴
因为现在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大多数是一帆风顺的,没经过什么大风大浪,所以受挫能力要相对弱一点。同时,由于他们从小受到充分的关心和爱护,从性格上讲则相对任性一点,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习惯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如果在家访过程遇到与他们想法不一致的事情,常常会难以接受,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是非常妥当。这是独生子女教师常见的弊端。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的年轻教师到学生家里去家访,有时候家长会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有些意见,当双方想法不能统一的时候,有些青年教师就不能沉住气,不能冷静处理这些问题。
又或者有的老师去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家里访问的时候,家长会提出自己孩子成绩不好是老师的责任,是老师没有教好,青年教师就会强调家长的配合辅导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时分歧又出现了,独生子女教师性格中任性的一面也显现出来了。
由于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认识和知识层面都不同,即使老师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家长可能在不理解的同时产生抵触心理。我们学校建议老师可以把问题带回来进行“专家会诊”,让资深的老教师给青年教师支招,再进一步解决问题。为了尽量避免这些问题,我们会在青年教师进校的时候开展一个培训,教育他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学会忍耐,并且了解人际交往的艺术。
上海社科院的一项调查表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现已占据了中小学教学第一线的半壁江山,而他们的学生99%是独生子女。而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中小学青年教师的比例占到了30%———40%。以某重点中学为例,全校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共有96位,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就有40位,全部都是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家长不买年青教师账
上海教科院家庭教育专家乐善耀
据调查,新一代独生子女教师在学生中普遍受到欢迎,因为他们跟学生的距离比老教师更近,对独生子女的需求也更了解,比起那些管头管脚的“外婆老师”,学生们更喜欢小老师。但是,这些小老师身上的不足之处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些家长在面对这么年轻的老师时总是不放心,对于他们教学经验的不足非常介意。乐老师说,现在不但学校里独生子女教师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学生家长是独生子女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在小学里常常会碰到同样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和老师面对面的情况,因为彼此都了解自身的一些性格特征,同时有些家长自身的学历层次和学问水平并不比老师差,对于教育他们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他们往往会对年轻老师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怀疑和不信任,担心自己的孩子交给这个老师后能不能被教好。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年轻老师能够做的就只有加强自身学习,同时也多向家长取经,不能得不到家长的信任就灰心丧气,经验是要靠时间来积累的,我们的年轻教师光得到学生的喜爱是不够的,也要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让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教育适当地结合在一起。
家长声音
家访方式要扬长避短
记者还采集了一些家长心中理想的家访形式,从中可以想见,今后的家访或许仅仅通过一个电话聊天就能完成,而独生子女教师们,也能在不重形式的家访中发挥自己、扬长避短吧。
■学生生活社区公园或咖啡馆相对轻松、又能了解学生生活社区的背景。
■校园一位家长说,这样会比较方便,而且我每次走在儿子校园里都有一种自豪感。
■视频或MSN现代、生动、让双方体验科技之乐。网上聊天式家访,还有网上各个家庭开blog式家访。
■老师家相对来说,老师请学生和家长上门也会显得亲切,不那么生分。
■作业家访每次批改作业的时候老师在学生的本子上问学生一个关于家庭的问题(聊天式,轻松诙谐),让学生自己来答。
学生声音
家访可以有新形式
王亦程同学认为,有的老师家里住得很远,与其让老师“千里迢迢”跑那么远作一次家访,还不如和老师约一个对双方来说远近都适中的地方,例如咖啡厅、茶房,这样既节省等待的时间,又能减轻老师的负担。学校里的家委会也可以利用起来,成为老师与家长进行沟通的一个平台。
陈纬同学则感觉,老师家访并不一定要局限于老师跑到学生家里与家长面谈,只要达到交流这个目的,不管什么形式都是可取的。比如,通过电话或者网络上的视频音频工具跟家长进行沟通,这样更加快速有效。
来源:《新闻晨报》(2006年1月24日D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