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西湖梦寻》五卷,成于清康熙十年(1671),作者时年75岁。《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著录,《提要》云:“是编乃于杭州兵燹之后,追记旧游,以北路、西路、南路、中路、外景五门,分记其胜。每景首为小序,而杂采古今诗文列于其下。岱所自作尤夥,亦附著焉。其体例全仿刘侗《帝京景物略》,其诗文亦全沿公安、竟陵之派。”“全沿”之云,含有轻蔑之意,但也道出张岱与公安、竟陵的联系。刘侗是竟陵派继钟惺、谭元春之后又一位巨擘,约长张岱3岁,二人曾有交往,《西湖梦寻》在体例和文字风格上与《帝京景物略》也有相仿之处。此外,《西湖梦寻》还从嘉靖闻名士杭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中转录征引了不少材料,包括掌故旧闻和描写湖山的精彩句段。但这部书的独创成就和鲜明个性仍灼然可见,它不仅汇录了嘉靖以前歌咏、记叙西湖的诗文、传说、史实,而且补充了明末清初的新材料,大都是之作者亲见亲闻,至于识见之特异,情致之深永,写景之清逸,叙事之轻灵,更是独树一帜。这是一部介绍西湖掌故、地理近乎地志、杂史性质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特为西湖“传神写照”具有很高文学成就的山水记和风俗记。
祖购置的寄园,故对西湖名胜和掌故了如指掌,“水尾山头,无处不到;湖中典故真有世居西湖之人所不能识者,而陶庵识之独详;湖中景物真有日在西湖而不能道者,而陶庵道之独悉。”(王雨谦《西湖梦寻序》)张岱观照西湖山水有其独特的审美眼光,强调领略山水的自然状态,原质原形,原色原味,即所谓“幽致”、“幽赏”、“真性情”。但是由于游人纷至沓来,十分拥挤嘈杂,加之脂粉纨绮,歌舞盛会,奢侈豪华的兴造和装饰,致使西湖的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湖山真面清容因之掩盖。所以游湖宜避烦嚣,选择幽僻的去处,宜弃热闹喧哄的春夏、白昼、晴朗时节,而取寂寥冷落的秋冬、月夕、雨雪季候,“雪山献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空氵蒙,何逊晴光滟潋”(《明圣二湖》)。而粗俗、浅薄、豪奢之辈不知此理、以追逐热闹禾农华为乐,昧于山水真趣,“其于西湖之性情,西湖之风味,实有未曾梦见者在也”。张岱游赏西湖,具有一种“深静”、“灵敏”的审美心胸,厌嚣杂而喜幽绝,曾于严冬腊月,大雪三日,驾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又于夜深人静,纵舟湖上,酣睡十里荷花之中。游西溪时,忽动栖隐之心,“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西溪》)。因此所作山水小景,为西湖传神写照,总有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张岱对人间生活“极爱繁华”,而于山水则厌绮丽繁华,是真得山水之趣者。山水以保持自然形态为贵,一涉繁华嚣杂便失去本真,观赏价值也大大降低。
《西湖梦寻》广记山水林壑自然景观之美,也记园林别墅、亭台楼阁、寺观祠庙人文景观之盛;既写建筑物本体结构形制的精巧美观,尤其注重描述选址的得当,取景的巧妙,因借的匠心,周围自然环境的幽美。如建于湖滨的片石居及附近酒楼茶馆,“轩爽西湖,非惟心胸开涤,亦觉日月清朗”。建于灵隐韬光山下的岣嵝山房,“尽驾回溪绝壑之上”,可见插天高崖,可闻淙淙溪声,“古木蓊蔚,大有幽致”。玉莲亭僻处城曲,占湖水一角,舟楫罕到,“倚窗南望,沙际水明,常见浴凫数百出没波心,此景幽绝。”坐落吴山之巅的小小火德庙,选址结构俱佳,虽远离西湖,而西湖全景尽收眼底,“湖中胜概尽作盆池小景”,目之所及,“皆为一幅图画”。是为中国建筑引景妙术绝佳范例。能否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巧得山川林壑之胜,对风景名胜地区建筑价值的评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园林别墅只讲精致华饰是不够的,还须以拙朴取胜,带有野趣,以求得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张岱非常赞赏包涵有“有泉石之癖”,精构园之道,他在蓬花峰下建青莲山房,“跨曲涧,深岩峭壁,掩映林峦间”,择地绝佳。涵所好声伎歌舞,山房内部结构曲折华美,“精思巧构,大类迷楼”,但外面的布置极简朴,“外以石屑砌坛,柴根编户,富贵之中,又着草野”,主人深知建筑与环境的紧密关系。青莲山房内华外朴,华藏于朴,而湖心亭则金碧辉煌,飞彩流丹于澹澹烟波之间,毫无遮拦,“游人望之,如海市蜃楼,烟云吞吐,恐滕王阁,岳阳楼俱无甚伟观也”。此亭非但没有破坏自然景观,反而使湖山大为增色。壮丽华美的建筑仍要看建在什么地方,要相地之宜。在杭州西湖建筑史上,也有大兴土木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性事件。九里松原是清凉世界,“苍翠夹道,藤萝冒涂,走其下者,人面皆绿”。后来南宋理宗为爱妃在此建功德院,“巧丽冠于诸刹”,“经始时,望青采斫,勋旧不保,鞭笞追逮,扰及鸡豚”,从此万绿化为乌有,“昔日曾传九里松,后闻建寺一朝空”。在中国历史上,开山伐木,建宫殿,修寺院,造陵墓,严重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史实,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