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
《左翼·上海》(1934-1936)孔海珠著
获上海市第15次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资助,
2002年1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由左联研究专家丁景唐题签书名,著名教授贾植芳先生、王观泉先生作序。
内容提要: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文艺运动的第一次重大实践,也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将五四反帝反封建文化发扬光大,在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中心地--上海,开辟了一条与党领导下的军事斗争遥相配合的文化战线。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在进步的文学活动和革命文学相互声援下,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传播了新进的思想和理论,哺育了成千上万的进步读者青年,最终和着时代的步伐、民众的抗日呼声溶合在一起,成为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主干,发挥着最为光彩的先锋作用。
以鲁迅为旗手的左翼文化,包括“左联”、“剧联”、“社联”、“美联”及“文总”等组织,在1930年至1936年的六年中,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战绩,在探索集合革命力量,冲破文化围剿,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学、戏剧、美术、出版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并在左翼文化运动中有着可资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也由于它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及秘密生存在反对派的营垒中,导致它始终奋斗在搏击中,甚至付出血的代价;“左联”的国际文化背景又导致极“左”路线的制约和干扰……总之,在激进的世界面前,“左联”等文化团体集合成为三十年代最有影响力,队伍最广大,旗帜最鲜明的文化团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文化史、现代思想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不可估量的作用。
鲁迅说过,“我们要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这部学术专著,重点探究三十年代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左翼文化人的生存状况,他们对左翼文化作出的贡献,尤其对左翼文化处于低潮期之中的组织活动状况,那时的历史史实,即指1934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这两年的时间段,试作专题开掘,挖掘重要的历史文献,以史实说话,从局部的点滴探究,到事件的发生始末,不仅对“左联”,还对“文总”、“社联”、“剧联”等左翼团体,实证研究他们的生存环境,和活动在上海的左翼人士,这也是以往左翼研究所缺乏关注的,是一部研究左翼上海文化的用力甚勤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