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环境的优劣,对吸引更多港商来沪投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港商的投资区域是全方位的,重点在亚太地区,港资可以投向泰国、马来西亚,也可投向大陆或台湾省。从地理位置而言,上海不如深圳、广州、珠海;从经营机制而言,社会主义产品经济在上海有更深的烙印,经营机制的灵活性,上海低于国内中小城市,与南方一些沿海城市相比较有一些差距。但是,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在科技、信息、交通、人才、工业以及地理位置等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与香港经济具有某些方面的互补作用。因此,港商在沪投资数量仍较多。到1989年底,在上海的外商直接投资中,香港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1%,已开业的沪港合资企业达160家,均占第一位。外商在沪直接投资自1984年起逐年增长,增幅也较大,如果不出现1989年的“六·四”事件还会有更大的发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上海的投资环境状况在改善。我们曾在1988年8月至10月,对在上海办企业的港商进行问卷调查,回收调查表47份,其中商业服务业类18份、工业类15份、宾馆房地产业类6份、建筑装潢等其他产业类8份。下面将对这些回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分析,以了解港商如何看待上海的投资环境。
一、港商选择上海的投资动机
问卷调查表在投资动机方面提出了15个问题,可以多因素选择,排列在前6位的有帮助上海建设占72.3%,大陆市场潜力大占51.1%,上海工人工资水平低占34%,上海工人技术水平高占29.8%,投资上海回收期短占29.8%,上海科技力量强占27.6%。
问卷调查表中提出的上海交通方便、信息灵通、工厂设备条件好、原材料价格低等9 个投资动机项目,均未达到1/5的票数。
投资动机是对投资环境做出的预期评价,而不是投产之后的实际评价。在问卷中,帮助上海建设名列投资动机的首位,如果说这种动机确实是一种原始思想,而不是礼节性的政治表态,说明沪港之间经济合作的互补性较差,同时也不排斥港商在沪投资具有探索尝试性质。
二、港商对上海硬环境的评价
上海的投资硬环境差是客观事实,在问卷调查中这方面反映的意见也较多。我们将硬环境划分为八项内容:包括市内交通与通讯服务、国际通讯服务、水电煤气保证程度、公寓和住宅服务、文化娱乐场所、子女教育条件、生活必需品购置、医疗卫生条件等,满意率均较低。硬环境总体评价的满意率只占16.8%,而不满意率达35.8%。这个评价比较客观,比我们事先估计的情况要好一些。在硬环境中反映最强烈的是市内交通和国际通讯服务,不满意率高达79%。在硬环境方面不满意率较高的还有业余文娱生活和子女教育条件这两项。此外,水电煤保证程度、医疗卫生条件、生活品购置事项等,港商不满意率也较高。所以,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城市,在基础设施方面,急需增加投资,逐步进行改造。
上海投资硬环境差,完全是于由过去用于这方面的投资太少造成的。在建国前期的30年中,每年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不足5亿,不到地方当年财政收入的8%,大大低于西方国家每年12%-15%的比例。据1984年测算,上海基础设施投资欠账达287亿元。“七五”期间在基础设施方面增加了投资,1986年、1987年、1988年,分别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4.4%、13.6%和17.3%,比例数有较大幅度提高。但由于物价上升幅度较快,基础设施方面的欠债数量仍较多,目前上海要开发浦东新区,在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大量投资,仅“八五”期间,完成十大工程项目需300亿左右资金。但至今上海还没有走出一条把市内外交通、供电、供煤气等工程的投资资金,通过运营取得利润后回收的新路子。在我国,关系国际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一般不宜让外商插手经营。但是,能否让华人中的港澳台商人来经营,这个问题可研究探索。如果允许利用港澳台商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体现港澳台商人与外商的区别对待政策,也可为沪港经济的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开创新局面。
三、港商对投资软环境的评价
软环境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下面从政策环境、人际关系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服务系统环境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港商对投资政策环境评价
我们选择了九项政策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包括税收优惠、关税优惠、土地出租、原材料采购和价格、产品价格、劳动工资、外汇管理、银行贷款、技术引进等政策。
政策环境的总体评价是:表示满意和很满意的百分数为41.6%,认为一般的占41.9%,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16.5%。在不同社会制度下,港商对政策环境的评价出现上述百分率,应该说政策环境还是可以的。因为我们对国际各种通行惯例以及如何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特点加以选择,有一个吸收消化过程。当然,并不是说这方面不存在缺点。目前,意见比较集中的是原材料采购和原材料价格政策。
按我国有关政策规定,三资企业的主要原材料,可以免税进口,但按议价外汇结算时,价格也会显得偏高,外商对这种做法有意见。但这不能认为是价格政策方面的问题,因为有出口创汇能力的三资企业,并不要求获取外汇后像国营企业那样,按官价结算后上缴国家,而是允许多余外汇在调剂市场上按议价出售。
港商对原材料价格政策存在意见,其深层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内物资市场机制还没有很好形成,另一是上海不像香港,物资可以自由进出口。
在问卷调查中,对外汇管理政策和银行信贷政策的满意程度较高,前者为51.3%,后者为54.8%,不满意率分别为5.1%和9.7%。尽管平日经常听到有些外商对国内银行不给贷款有意见,但调查的事实表明,有意见的仅是少数外商。在外汇管理方面,自从成立外汇调剂市场之后,意见就更少了。三资企业需用外汇或出售外汇,均可通过市场调剂余缺。上海1988年的情况较好,外汇调出额大于调进额,年末净余1360万美元,促使议价外汇价格下跌。最近汇率调整后,官价与议价之间差幅较小。
2、港商对人际关系方面的软环境评价
我们着重了解港商对企业中方员工、政府部门中低级官员和企业合资双方相互关系的评价。调查结果表明:有3/4的港商与合资合作企业中方领导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是融洽的,满意率高达76%。在回收的调查表中,还未出现不满意的。企业领导层中保持这种良好关系,是搞好三资企业的重要条件。
在问卷中,对企业中职工的满意率也较高,达55.5%,而对中级官员的评价就差一些,满意率仅接近30%。由此可见,港商对公司内部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超过对公司外部的人际关系。但这不能武断地认为中低级官员素质差,而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冲突。当然,政府中的中下级官员也需要正视这一情况,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
3、港商对法律坏境的评价
这次问卷调查对法律环境评价的设计不够周密,无法清晰地、全面地反映出港商的看法,但是从问卷中分散的资料加以归纳汇总,还是可以分析出港商对法律环境的一些看法。
对法规完备性评价很低,按表态的15份调查表格统计百分率,不满意率高达86.7%。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因为我国法制建设是1979年以后才被重视起来的,上海又长期处于封闭型经济状况中,在法制观念、法制教育、法律制度等方面还需要有转变和完善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颁布的有关外商直接投资的法规仅60余种,数量还较少。法规的不完备性不仅使经营者有感受,在三资企业中的普通职工也有感受,如工伤赔偿、退休养老金制度,企业中工会组织等问题,还不完全适应三资企业特点,这些都有待于今后逐步改正。
对投资者利益的法律保护状况反映良好,按表态的问卷计算百分比,满意率达55.9%,不满意的仅占8.8%。从执法人员的执法情况分析,不满意率仅占2.4%。上述这些数据反映上海的政府部门在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方面是比较好的。
需要补充说明的,我们对港商在沪投资最感满意的方面,提出了15个问题,得票最多,名次排列在前四位的是:合资双方关系融洽;得到政府领导人支持;上海有懂行的专家;盈利较好,经济效益高。在47份问卷中,有29份问卷反映在创办三资企业时得到政府领导人支持,占61.7%。在目前情况下,领导人重视和支持引进外资,是弥补法规不完备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措施。
当前法规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是透明度不高,相信这个问题今后会逐步得到解决。
4、港商对市场坏境的评价
在47份回收问卷中,对市场机制不完善表示不满意的有15份,占31.9%。上海的市场机制很不完善是客观事实,调查中明确表示不满意的港商却较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港商对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场机制早有思想准备,在这方面并不苛求,相反采取容忍态度;第二,有创汇能力的两头在外的企业,原材料主要靠进口,产品主销国外,这类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建筑在国际市场机制基础上,大陆市场机制完善状况对企业影响较小;第三,政府在体制改革中已注意这一问题,市场机制正在逐步改善。例如,雇工问题,允许三资企业在劳务市场上自主招工,自行辞退。在物资市场上,允许三资企业自由采购原材料,产品自主订价,自行销售。在资金融通方面,凡生产需要,尽量满足。在外汇方面,开放了调剂市场平衡供需,近几年是供大于需。技术市场,因上海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成交率还很低。土地房产市场处于萌芽状态。证券交易所已正式挂牌营业。从趋势分析,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不会像香港那样发达,但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高,是完全可能的。
5、港商对社会服务系统环境的评价
对上海的交通和通讯、水电煤气、公寓住宅、文化娱乐、子女教育、日用商品购置、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部门纵向逐项评价,在上海投资硬环境评价中已经作了分析不再重复。这里着重于总体评价。问卷在调查港商对上海投资环境最不满意的一系列问题中,并列第一的是两项,一是官僚主义和办事效率低;二是社会风气不良。这两项是横向地概括了社会服务系统的工作质量,不仅港商有这种看法,大陆的一般老百姓也有同感。上海自从1988年成立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后(简称外资委,下同),办事效率有一定程度的改进。现在外商投资项目审批实行外资委一个图章审批,替代了过去30个部门审查盖章的办法。在上海三个技术经济开发区中,由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组织海关、税务、商检、银行、水电煤气等部门,定期去开发区集体办公,实行一条龙配套服务,及时处理和解决外商在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克服部门之间扯皮现象,提高办事效率,对避免官僚主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港商对在沪投资盈利状况和发展趋势评价
评价投资环境好坏,归根结底要反映在企业盈利状况上。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港商正常经营下得到较为满意利润的保证条件;反之,多数港商在沪投资亏损,就谈不上投资环境是好的。在问卷调查的盈利保证程度一栏中,有39份调查表作了回答,其中认为很满意和满意的16份,占41%;认为一般的22份,占56.4%;认为不满意的1份,占2.6%。1989年我们曾对全市三资企业进行调查,三资企业人均创利1.18万元,是全市企业平均数的3.3倍;从国内的观点分析,经济效益是好的。有的港商投资后盈利不能得到保证,有客观因素(投资环境),也有主观因素(经营管理)。在上海办三资企业,投资者希望都有盈利,希望三资企业都能办得兴旺发达,而客观上不可能都办得好。从上述满意率41%与不满意率2.6%两者相比较,多数港商投资的三资企业,盈利状况是可以的,特别是办生产性企业,开始盈利很少,甚至亏损,以后盈利逐步增长是正常现象,何况现在的三资企业大量的是自1984年之后创办起来的。以上海最早一家合资企业联合毛纺有限公司为例,刚开始时也是有亏损的,1983年起创利创汇,以后逐步增长,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