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社青年讲师团”宣讲集锦(五):习近平文化思想

为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在院党委领导指导下,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年讲师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对外宣讲活动。

快来看看他们的精彩瞬间吧!

近日,大先生的会客厅第四季第三期在1927·鲁迅与内山书局三楼举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曹晓华受新华传媒邀请,围绕“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历史与世俗”为题,深入剖析了该作的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故事新编》收录鲁迅1922-1935年创作的八篇小说,1936年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是其最后的创新之作,其中五篇写于生命末期。曹晓华在宣讲中指出在内外交困、面临死亡威胁、身心交瘁之际,鲁迅却以从容、充裕、幽默、洒脱的风格创作此书,虽骨子里仍含悲凉,却以诙谐“游戏笔墨”出之,思想与艺术达新境界,具超前性。

近日,徐汇区委宣传部、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的“相约158·徐汇文明夜课”系列活动,我院青年受邀为市民朋友授课。320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于广以“何以母亲河:上海一江一河的历史溯源”为题进行授课。课程聚焦一江一河,即今日上海的黄浦江和苏州河,通过大量的历史地图细致梳理一江一河的历史变迁过程,分享了上海不同时期人类聚落选址的变化,从历史维度分析一江一河被上海市民贯以“母亲河”的原因,激发了听众对上海历史的深刻思考。

324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毕旭玲以“神话传说与早期上海”为题进行授课。课程通过分析数个在上海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神话传说,展示了古老叙事在记录历史、表达认同、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以及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功能。课程在带领听众领略古老叙事魅力的同时,强调神话传说在建构上海地方文化史中的历史与现实作用,激发了听众追寻古老叙事的热情。

未来,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年讲师团将持续与各兄弟单位开展合作,开展系列思政课程和理论宣讲,推动讲师团进一步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充分展现我院青年的理论素养和青春风采。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年讲师团是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领导下,院党委宣传部支持下,由院团委、院青管中心组织指导的理论宣讲团体。通过成立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年讲师团,选拔培养一批政治坚定、善于宣讲的优秀青年理论工作者,既是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员、落实“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重要举措,也是为我院高端智库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人才储备、为社会提供智库服务的有效途径。上社青年讲师团立足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科学研究”双轮驱动特色,“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发挥科研人员的理论功底强的优势,又发挥上海社会科学院在决策咨询领域的独特优势,开展系列主题宣讲。

作为青年交流和学习的开放式平台,上社青年讲师团热忱欢迎院内师生参与加入,共同促进知识分享与青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