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周武: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需提升五种能力

日期:2022/10/24|点击:108

2018年启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以来,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迈开新的步伐,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城市精神品格广泛弘扬、上海文艺创作再攀高峰、文化惠民提质增效、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展,“上海文化”标识度显著提升,城市软实力不断彰显,一个“既讲规则秩序、又显蓬勃活力,既有国际风范、又有东方神韵,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美与共,既可触摸历史、又能拥抱未来,既崇尚人人奋斗出彩、又体现处处守望相助”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上海要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增强全球叙事能力,从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应着力以下五种能力的建设。

文化生产能力。开埠以来,上海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一跃成为文化中心,靠的主要就是文化生产能力。以出版为例,在雕版时代,上海毫无优势可言;开埠以后,上海率先引进石印、铅印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创新发展出与欧美先进国家同步的庞大文化工业。上海因此拥有了领先整个亚洲的文化生产能力,上海的文化中心地位就是建立在这种强大的文化生产能力基础之上,当年全国半数以上的文化产品都是上海生产和提供的。

文化组织能力。文化生产能力需要靠文化组织能力来保障,而文化组织能力则需要文化机构、文化平台来实现。文化中心要有充分激发从事文化创造的个体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制,要创造比其他地方更适宜文化人立足、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生态,更要有整合本地、全国乃至全球文化资源、文化智慧的能力。自晚清以来,上海的文化组织、文化团体、文化机构之多,类型与层次之多样,是中国其他任何城市无法比肩的。就出版而言,民国时期全国最大的5家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局都在上海。全国最大的民间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全国最大的民间学艺社团中华学艺社也在上海。还有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等大学,以及一大批跨国的文化组织。这些文化组织、社团、机构的汇聚、活跃与发展,为文化人才的落户提供了空间,也为上海文化的持续繁盛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活力。

文化表达能力。文化表达的形式多种多样,话剧、电影、绘画是表达,诗词、小说、戏曲是表达,科学与人文是表达,建筑也是一种表达,甚至一切人造物都可以视为一种表达。表达有深浅文野之别,但那些成功的、经典的表达总是直指人心,既契合本土需求,又具有世界视野。以建筑为例,邬达克建筑之所以能在上海大获成功,就因为他独创的建筑语言,契合了“这个城市的命运”。近代上海的文化中心地位是与它的表达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几乎每一种形式的表达都留下了经典。

文化融汇能力。自中西交冲以来,文化融汇能力不但关乎中国文化的存废,甚至关乎整个民族、国家的命运。民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中西融汇,那个时代的大师没有一个不是“旧学邃密”“新知深沉”。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必将是文化融汇的时代。只有中西融汇、中外融汇,而且是深度融汇,上海文化才能创造出新的生命,走向博大深邃。

文化吸附与输出能力。文化吸附能力,简单说,就是上海要把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资源吸引过来,特别是把最优秀的一些文化资源争取过来,让其在这里生根、发展,进行新的创作。文化输出能力,不仅是指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文化贸易总量中所占的份额,还包括文化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能够主导天下雅俗的一种能力。文化输出至少应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文化产品的输出,即通常所说的文化贸易;二是制度的输出;三是价值的输出。伦敦、纽约、巴黎等作为全球性的文化之都、创意之都,能够屹立不坠,正是因为具有强大的文化吸附和输出能力。

上述五种能力,归根到底,是吸引人才的能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这里创新创业、追逐梦想,人的个性得到尊重、才华得到展示、价值得以实现,创意灵感在这里迸发,时尚潮流在这里定义,美好生活处处可见,让上海真正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高层次人才的衷心向往之地,天下英才朝着“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砥砺奋进。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 2022-10-22

      作者周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