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必须科学认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中国宏观经济底层逻辑变化,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推动高质量发展,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扩大全面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充分挖掘发展中大国的人口、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成本红利,抓住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快速增长和全球产业升级的历史性机遇,用好超大型国家后发赶超优势,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历史奇迹。随着人口、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等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创新加速,中国必须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十五五”时期,是中国宏观经济长周期筑底回升阶段,必须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按照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五五”时期继续保持5%左右的年均增长率目标,要继续加强逆周期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用更大力气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效率。
二是要准确把握中国宏观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关系的变化,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发展重心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着力解决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长时间聚焦解决生产力发展较慢、社会生产滞后于社会需要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更注重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供给能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之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为实现科技创新、生产力提升,中国的政策设计、战略思路、制度改革、公共资源配置支持加快生产力发展、总量规模扩张。中国经济实现40年来高速增长,全社会生产力、诸多行业产能持续快速扩大,供给能力增强。与供给能力持续快速扩大相比,最终需求增长相对缓慢,因此,统筹好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辩证关系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现阶段中国须全力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可持续动态均衡。“十五五”时期要系统全面解决好需求不足的问题,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用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上来。从体制机制、政策设计等方面全面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内需量的持续增长和质的加快提升。下决心改变依靠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和工业投资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做法。中国依赖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高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长期偏高的状况难以为继。要千方百计扩大消费,坚持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着力提高人的素质能力水平和幸福感,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力促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
三是要准确把握中国经济结构性变化,充分认识经济结构转型的规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包括资本和劳动投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资源要素等从低生产率、低效率、低附加值部门向高生产率、高效率、高附加值部门的转移,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和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进入中等收入的国家易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很大程度源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受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超大规模的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经济结构持续快速升级,支撑了经济高速增长。然而,迈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中基本性、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发生方向性、根本性改变。中国的“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2007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到33%的峰值,进入下降趋势,目前降至24.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与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经历了差距扩大到差距开始缩小的转变,并将继续保持这种趋势。
“十五五”时期,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进一步展开,中国面临人口结构、技术、区域发展、产业结构等多重转型,要把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放在重要位置。要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发展第二产业,稳定提升第一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共同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突破重大产业、重点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带动力强、产业链长的支柱产业。要统筹好中国企业“出海”投资,构建全球垂直分工的产业链体系,促进东部地区企业西进投资、完善一体化产业链体系。构筑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以核心城市、中心城市为枢纽的城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带,打造各具特色的重大产业集群,促进中国产业更广泛、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分工协作体系。要用更大力气促进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夯实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传统产业增加值在制造业中的占比为80%左右,是支撑就业、经济增长、财政税收的主要力量,是中国产业体系的基础支撑。要进一步加大对传统产业财政、税收、信贷、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支持,多渠道多方式鼓励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
四是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势,坚持以制度创新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说到底靠的是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中国已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实施了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十五五”时期,从制度上推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将推动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促进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必须切实抓好贯彻落实。要深化基础领域和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切实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和户籍身份制度改革。要从立法、司法、执法各个方面,一视同仁、公正平等地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产权。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按常住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社会保障,推动城镇和农村资源要素双向自由流动。要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潜力。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扎实推进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与国际标准接轨,主动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全面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25年第10期
作者:张道根,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