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9月23日,上海社会科学院重大成果发布暨2025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举行。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被列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成果和上海两会的指定选送书目,为把握上海文化发展脉络提供了权威参考。
2025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共7本,聚焦上海文化领域核心议题,涵盖文学、文化、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电影产业、文化交流、文化遗产七大板块,研究领域内热点和重点问题,预测、展望上海文化发展中的新趋势、新特征,研究上海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路径和具体举措。
其中,《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25)》聚焦“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25)》紧扣“创意写作在上海”主题,《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聚焦“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25)》聚焦“社会大美育”,《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5)》聚焦“全力推进上海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梳理做法、总结经验,结合案例提出相关建议。院党委宣传部联合上海宣传通讯、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约上述蓝皮书编辑团队撰文,供读者参考。
创意写作是观察上海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2009年,以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为首的沪上高校开始推行创意写作教育和研究,创意写作在中国高校落地,深远影响了中国高校的文学教育,推动了创意学科的中国发展。2024年1月,中文创意写作被增列为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中文创意写作教育和学科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多年来,沪上高校在创意写作教育和学科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不断开拓,参与了中国创意写作学科发生发展的历程,成为中文创意写作学科的领航者和重要贡献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创意写作版图的“上海力量”。
第一个获批设立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点的高校
复旦大学是中国内地第一个获批设立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点的高校,迄今已走过15年。经过多年探索,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形成了相对清晰的培养理念,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注重“工匠精神”,推动原创;二是通过原创开拓文学教育的疆域;三是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充实人文教育内涵;四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培养了一批创作型人才,积累了丰富经验,对写作教学的方法和规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目前,正聚焦授课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发掘其丰富创造力等方面继续发力。
建立学科体系、教学实践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上海大学是中国创意写作学科的先发单位,其学科建设背景与办学理念具有较大代表性。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学科以对普通人创造力培养的学科理念和社会功能导向的新建制主义理论为指导,初步建立了本硕博贯通的学科体系、教学实践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中文创意写作学科的领航者和贡献者。该模式在学科战略上,坚持新建制主义的发展之路;在学科功能上,坚持以创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理论建设上,从系统引进、消化发展到本土化推进;在学科路径上,实现了从课程到学科的教育发展历程;在社会服务上,实现了教学的社会化和创意写作教育推广的比翼齐飞。
构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创意写作教研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的创意写作学科,在接续20世纪80年代“华东师大作家群”写作传统的基础上不懈探索,构建起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创意写作教研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注重文学经典研读与创造性转化,还通过工作坊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通过组织多元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形成相对稳固的人才培养框架与价值标准。在此教育框架下,创意写作专业培育出一批优秀的青年作家,并向社会输送了大量在文化产业、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等相关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应用型人才。华东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专业还面向社会寻求新的角色定位,探索文学的跨学科融合与跨媒介改编路径。这一实践举措有效地将文学从学科化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培育公民文化素养、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为在职人员提供灵活的学习机会,促进其职业发展
同济大学中文系于2003年复建,其后逐步形成了“本科生—学硕研究生—创意写作专硕研究生”这一完整的创意写作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众多创意写作人才,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比如,创意写作专业非全日制专硕的“同济模式”主要面向社会在职人员招生,强调实践和与市场对接,通过周末集中授课、线上研讨与线下采风相结合等方式,为在职人员提供灵活的学习机会,促进其职业发展。在生源选择上,同济非全日制专硕涵盖广告、传媒、教育、政府部门等多个行业,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不仅丰富了课堂讨论的视角,还为学生提供了跨行业的交流机会。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项目,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和创作趋势,进而提升实践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在创意写作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中,沪上高校按照学校类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身资源走出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回顾和总结沪上各高校创意写作学科的发展历程、经验和问题,既可为开展创意写作教育教学的国内高校提供翔实的个案参考,也有助于整体推动中国创意写作学科进一步发展。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2025年第21期“专题”栏目
作者:袁红涛,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25)》执行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