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③】李琳: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上海数字文化产业新格局

日期:2025/11/13|点击:11

编者的话

923日,上海社会科学院重大成果发布暨2025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举行。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被列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成果和上海两会的指定选送书目,为把握上海文化发展脉络提供了权威参考。

2025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共7本,聚焦上海文化领域核心议题,涵盖文学、文化、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电影产业、文化交流、文化遗产七大板块,研究领域内热点和重点问题,预测、展望上海文化发展中的新趋势、新特征,研究上海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路径和具体举措。

其中,《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25)》聚焦“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25)》紧扣“创意写作在上海”主题,《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聚焦“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25)》聚焦“社会大美育”,《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5)》聚焦“全力推进上海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梳理做法、总结经验,结合案例提出相关建议。院党委宣传部联合上海宣传通讯、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约上述蓝皮书编辑团队撰文,供读者参考。

 

上海围绕“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通过政策引导、技术赋能、内容引领和业态培育,已初步构建了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框架。上海在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视听等数字文化产业领域涌现了众多具有产业活力的创新实践和优秀文化IP,但仍面临数字文化产业门类集聚不均、创意制作类集聚度低、内容创新与传承不足、传统文化资源未充分数字化、IP跨媒介运营深度不够等挑战。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上海数字文化产业应树立向新而行、向数而行、向高而行的发展理念,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助力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向新而行:新质生产力激活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

聚焦前沿技术研发与转化,强化产业技术支撑能力。上海鼓励本地数字文化企业加大对AIGC、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本地文化产业从传统模式向线上线下融合、跨界合作、资源共享转型,积极发展虚拟数字人、数字文旅等新文化业态,支持企业探索虚拟世界构建等创新方向。上海支持数字游戏企业引领技术应用,将游戏行业打造为AI技术试验田,推动游戏科技与芯片、5GXR等产业协同发展,促进技术成果在数字文化产业的转化与应用,丰富文化产品形态,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

强化政策与服务保障,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上海通过持续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ChinaJoy等高端展会,进一步吸引全球创新资源集聚。上海不断加强政策供给,持续完善“文创50条”“电竞20条”等政策,提供“文金惠”“文创接力贷”等金融服务,解决中小微文创企业的融资难题,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向数而行:以数字化转型夯实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新基础

对标国家战略部署,完善数字文化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数字化转型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引领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变革。上海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建设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搭建高水平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数字文创中心,推动建成全面共享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上海分体系,为企业提供高效数据处理、内容创作与分发服务,支撑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

深挖地方文化资源,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要聚焦科技的革新与进步,更不能忽视文化力量的不可替代性。上海加强对青龙镇遗址、福泉山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各类文化非遗项目的数字化采集、整理与保护力度,建立古建数字化应用资源库。上海通过鼓励企业将数字技术融入文化内容创作,支持开发国风主题游戏、制作数字化非遗衍生品等实践,推动城市文化与数字文化深度融合,传承与创新地方文化资源。

锚定规范发展目标,健全数字平台治理与监管机制。上海依据现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等法规,明确文化企业在数据使用、算法透明度、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边界。同时,加快梳理现有法律法规,推动完善地方立法,界定平台、创作者、受众及AI的权益关系;打击数据滥用、算法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引导技术向善,保障数字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向高而行:以高质量发展构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构建全面、高效、高品质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框架。近年来,在上海文化产业企业营收的结构中,数字化、网络化特征明显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小类营收占比超过40%,显示了良好的增长活力。上海以技术为驱动力,提升文化内容生产效率与传播能力;以内容为基石,注重优质文化内容创作,兼顾国际化与本土化,推动优质内容走向全球;以业态培育为引擎,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培育数字文旅等新业态,不断拓展产业价值链。

立足区域禀赋,优化数字文化产业集群与空间布局。上海结合各区域特色,引导数字文化产业合理布局,提升创意内容制作服务类产业集聚度。例如,依托徐汇西岸“模速空间”等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推动AI技术与数字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提升上海数字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助力上海数字文化产业成为全球数字文化新高地。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2025年第21期“专题”栏目

作者李琳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编辑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