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9月23日,上海社会科学院重大成果发布暨2025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举行。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被列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成果和上海两会的指定选送书目,为把握上海文化发展脉络提供了权威参考。
2025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共7本,聚焦上海文化领域核心议题,涵盖文学、文化、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电影产业、文化交流、文化遗产七大板块,研究领域内热点和重点问题,预测、展望上海文化发展中的新趋势、新特征,研究上海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路径和具体举措。
其中,《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25)》聚焦“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25)》紧扣“创意写作在上海”主题,《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5)》聚焦“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25)》聚焦“社会大美育”,《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5)》聚焦“全力推进上海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梳理做法、总结经验,结合案例提出相关建议。院党委宣传部联合上海宣传通讯、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约上述蓝皮书编辑团队撰文,供读者参考。
近年来,“社会大美育”作为令人关注的文化新景观,旨在将更多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通过全社会参与、全社会共享的艺术普及教育,打造无界美育大课堂,让更多百姓走进专业艺术场馆去欣赏艺术、提升审美、丰富生活。全国各地文化馆开设“市民艺术夜校”、组织文艺演出、举办艺术讲座等,努力打造人民终身美育学校;博物馆开设人文艺术公共教育讲座;美术馆重视导赏、讲座等社会教育;大剧院开展高雅艺术走近百姓的艺术普及活动等,积极探索面向公众的美育实践。
上海勇担文化新使命,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扎实推进“社会大美育”这一文化惠民工程,不断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图景,彰显人民城市建设的文化温度。自2023年起,上海市全面启动实施了“社会大美育”工程,统筹协调全市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场、非遗场馆、文艺院团等专业艺术场馆机构“打开围墙”。2024年,发布《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提出要实施“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办好“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等。作为2025年上海为民办实事项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百余家“社会大美育”课堂,系统性开展社会美育活动,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艺术教育供给。上海注重“社会大美育”的全面深化发展,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体现出以下“社会大美育”的实践路径。
一是加强专业机构引领,构建“社会大美育”共同体。推动公共文化机构与专业社会力量有效链接,创新开展美育实践,营造“社会大美育”的文化生态,持续丰富市民群众的审美体验,不断增强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二是强调乡村居民共同参与艺术乡村建设。一方面,聚焦乡村居民美育新需求,因地制宜设计与实施乡村美育项目,将城市优质美育资源与艺术乡村建设有机对接。另一方面,激发乡村居民广泛参与艺术乡村建设的热情,鼓励乡村居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兴趣参与乡村美育创作活动等实践,增强审美体验,推动“社会大美育”真正扎根于乡土。
三是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打造城乡居民就近可及的审美空间。分布在城市社区、都市商圈、美丽乡村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有美学品格,有文化内涵,有运行创新,并以品质化、多样化的美育活动,成为城乡居民就近享受美好生活的审美空间。依托活跃于其中的文化主理人的美育资源,开展多样化、品质化的审美活动,可持续激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四是注重街头演出、地铁展览等,营造现代都市高品质的美育现场。街头演出、地铁展览、城市公园音乐会等作为现代城市的美育现场,以生活化的美育场景,无界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传播艺术之美,体现了城市美育的活力和丰富性。
五是加大新媒体传播赋能“社会大美育”力度,拓宽覆盖面,提高影响力。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能力和广泛的受众基础,为“社会大美育”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和发展机遇。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以优质艺术资源在线观看、直播、线上讨论等方式,对公众进行审美教育和艺术熏陶,提升美育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六是推广青少年研学,提高“社会大美育”实践中青少年的审美体验。针对青少年心理特点,在普遍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的同时,策划开发青少年研学线路,引导青少年走进美育现场,丰富他们的美学感受,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
七是创新手机摄影与短视频创作的美育实践载体,提升全民审美素养。公共文化机构发挥数字时代影像创作的资源优势,举办以影像创作欣赏为主题的“社会大美育”课堂、全民手机摄影摄像创作大赛和展览等,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加持下,使全民创作的影像作品成为重要的美育传播载体。
以“社会大美育”为引领的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以创新的服务模式、优质的内容供给、完善的品牌建设火速出圈,成为全力打造“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的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典范。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2025年第21期“专题”栏目
作者:冯佳,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25)》执行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