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人工智能时代我院科研人员和广大职工对于提升AI素养的迫切需求,院信息化办公室在成立AI兴趣小组、开设AI工作坊的同时,与信息所、世经所、中国学所、生态所以及图书馆和院团委等单位加强合作,联合举办5场人工智能专题讲座,邀请本市高校、研究机构和专业部门的人工智能专家进行专题辅导,并与我院科研人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

首场讲座于6月3日举行,由上海大学朱频频教授主讲,主题为“从聊天机器人开始,聊聊人工智能、大模型及其应用”,系统介绍了人工智能起源、发展脉络、大模型技术核心原理和人工智能应用趋势,不仅普及相关知识,也强调了人工智能开发应用中开阔视野和方向选择的重要性。
6月10日举行的第二场讲座聚焦“人工智能与商业变革”。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谭寅亮教授以人类社会历次重大技术革命为序章,简要分析其中规律及重要特征;在报告主体部分,则通过真实案例,着重剖析人工智能如何驱动商业价值与生产力提升,并介绍其在不同业务场景中的赋能作用。谭寅亮教授的报告让与会者真切感受到技术革命对于社会发展既宏大又具体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掌握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紧迫感,提升了学习应用热情。
6月24日,是一场紧贴我院场景的讲座。由中国知网党政法行业大项目部负责人张冠作题为“探索社科新知——人工智能赋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报告,介绍了AI工具在知网的整合应用过程及成效,加深了与会者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库构建和应用的理解。该场讲座中,院图书馆张瑞力、王立伟也分别介绍《哲学社会科学智能化应用状况调查报告》和我院图书馆数字资源人工智能应用情况。
9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潘浩之教授应邀作题为“全语种—跨学科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可持续治理中的应用”的报告。通过全球气候风险治理研究案例,潘浩之教授介绍如何利用全语种生成式人工智能解析非英语语境下的新闻、政府工作报告与地方知识,如何结合气候科学与新闻学的研究方法解决项目难点;在跨境水资源合作研究案例中,他总结如何结合水文学、国际关系、公共管理与可持续科学理论,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检索增强与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来完成研究。潘浩之教授详细分享自身经验,是一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及跨学科应用人工智能的具体演示。
11月7日,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刘臣副教授来院做学术分享,主题为“社会科学赋能的AI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中的偏见、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系统阐述了为什么AI需要社会科学赋能、生成式AI的技术逻辑与偏见来源、偏见检测与评测、价值对齐,以及生成式AI对人类信念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刘臣副教授强调,社会科学应积极介入,为生成式AI等技术发展提供社会价值的校正与指引。

5场讲座内容兼具广度与深度,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前沿及其在生产与商业领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展开,并关注人工智能中的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科学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作用,累计吸引了全院超过260人次参与,会内会后交流热烈,有虚心请教、合作探讨,也有观点碰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未来,院信息办将依托院AI工作坊,继续与我院关注和实际开展AI研究、开发、应用的各级单位、部门(如我院信息所最近成立的社会科学智能实验室AI4SS)加强合作,引导智能化技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合理应用,通过持续的学习、交流、实践,共同深入理解科研与技术的融合途径,不断提升资源保障服务水平,助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式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