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国将隆重举行纪念活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出席系列活动、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部队。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7月7日下午,习近平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习近平在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展陈时强调:“百团大战的历史壮举,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展现了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院党委宣传部联合上海宣传通讯编辑部推出主题专栏。
1945年6月26日,50国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签署《联合国宪章》(以下简称《宪章》)。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确立了以和平、发展与合作为核心的现代国际秩序。《宪章》被称为“世界宪法”,其精神和原则至今仍是维护国际和平与推动全球发展的根本依据。
《宪章》的意义:
和平秩序与全球合作的基石
《宪章》共111条,内容涵盖联合国的宗旨、会员国义务、机构设置、集体安全机制、经济与社会合作、人权保护等诸多方面。其中,第一章确立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友好关系、促进合作、协调各国行动的四大宗旨;第七章赋予安理会采取强制性措施的权力,是全球集体安全
制度的核心法律基础。当今世界,在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全球治理失序风险上升之际,《宪章》精神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维护和平的法律支柱。《宪章》确立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禁止使用武力等基本原则,奠定了战后和平秩序的法理根基。联合国维和机制自设立以来,已在古巴导弹危机、两伊战争等事件的解决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宪章》未能阻止战争,但为危机降温提供了关键平台。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合作机制。《宪章》强调各国间的经济与社会协作,催生了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今天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正是对《宪章》宗旨的延续。通过《宪章》平台,南南合作、技术援助、人道救援等得以系统推进。
全球治理的道义框架。在网络安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议题上,《宪章》确立的多边机制和法治精神,为国际社会提供了行动依据与协调平台。《宪章》倡导的普遍参与、公平协商、尊重差异,为世界提供了合作治理的范式。
《宪章》面对的挑战:
多边主义遭侵蚀,秩序动摇
当前,《宪章》原则在现实中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地缘冲突频发,《宪章》原则屡被违背。《宪章》强调和平解决争端,但现实中武力冲突不断升级。俄乌战争已持续3年多仍未平息,巴以冲突多年未解,印度和巴基斯坦、柬埔寨与泰国等边境冲突此起彼伏。《宪章》的和平原则和安理会的调解功能受到冲击。
二是单边主义与强权政治冲击《宪章》精神。一些国家绕开联合国开展军事打击、单方面制裁他国、退出多边协议,损害了国际法权威。例如,在应对伊核问题、气候协议等议题中,《宪章》所倡导的合作精神遭到边缘化,国际社会信任赤字扩大。
三是发展鸿沟扩大,“全球南方”诉求被忽视。尽管《宪章》强调“社会进步和更大自由”,但南北差距依旧显著。发展中国家在获得融资、技术等方面仍面临不公待遇,加剧了全球不平等,影响了《宪章》目标的全面实现。-
四是联合国机制运作不畅,改革呼声日高。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常因个别国家滥用否决权而难以通过,使关键安全事务陷入僵局,集体安全制度难以有效运转。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机构中的代表性不足,削弱了《宪章》所倡导的“平等参与”原则。
捍卫《宪章》精神:
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
面对挑战,国际社会必须以《宪章》精神为指南,重塑信任、强化合作、共谋和平与发展。唯有回归《宪章》原则、推进《宪章》改革、实现《宪章》愿景,方能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公正与可持续的世界。
推动联合国改革,提升代表性与效率。对常任理事国否决权的使用应加强约束,提高应对安全危机的能力;赋予联合国秘书处更多实质协调权力,增强《宪章》在实务中的执行力;推进安理会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
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集团对抗。《宪章》精神的核心在于尊重、协商、包容。各国应重视通过联合国机制协调立场、解决争端,避免形成割裂世界的“平行秩序”。中国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正是对《宪章》理念的当代表达。
让《宪章》精神融入全球治理议题。从人工智能、气候变化、网络空间到新兴技术治理,以《宪章》原则为基准,构建开放、公正、透明的国际规则。推动在发展议题上遵从“共赢发展”,确保发展中国家利益不被削弱。
加强《宪章》教育,弘扬和平文化。要对全球青少年加强《宪章》精神普及,推动在教育、媒体、公共外交中强化对和平、法治、人权的尊重,使《宪章》理念成为全球共识。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2025年第16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栏目
作者:杨鹏飞,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联合国研究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