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④】李因才:践行多边主义,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

日期:2025/10/23|点击:12

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回望历史长河,诞生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硝烟之中的《联合国宪章》(以下简称《宪章》),凝结着人类对两次世界大战惨痛教训的集体反思,以其对人类和平、尊严与发展的庄严承诺,奠定了现代国际秩序的基石。80年风云变幻,《宪章》所确立的“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促成国际合作”“主权平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宗旨和原则,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共同价值观念、基本行为规范和有效保障。

作为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的国家,中国始终是《宪章》的坚定支持者、捍卫者和促进者。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50余年来,中国用实际行动践行《宪章》宗旨,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高举《宪章》旗帜,做多边主义的坚定维护者

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体现在政治意愿与外交立场上的毫不含糊、坚定不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思潮暗流涌动,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幽灵不散,地缘政治冲突与传统、非传统安全挑战交织叠加。面对个别国家大肆搞“小圈子”、鼓吹阵营对抗、将自身意志凌驾于国际法之上的逆流,中国始终高举多边主义旗帜,旗帜鲜明地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在联合国框架下,中国旗帜鲜明地反对单边制裁,抨击单边强制措施严重违反《宪章》和国际法,阻碍有关国家发展权利。2021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指出:“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这一重要论断回应了个别国家所谓“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模糊叙事,把“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善意履行国际义务”的《宪章》原则,同当代中国的世界观、秩序观、责任观深度耦合,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清晰坐标。从2021年的《中国联合国合作立场文件》到历年出席联合国大会的立场文件,中国反复重申对《宪章》的尊崇与坚守,形成了稳定、连贯的政策话语体系。

践行《宪章》精神,做世界和平的积极建设者

中国对《宪章》的维护,体现在扎扎实实的行动中。

过去15年间,中国的经常预算比例,从不足4%激增至20%,在联合国几大机构中的摊费比例也直线上升。在全球发展领域,中国为全球180多个国家和组织开展约1.5万期培训项目,累计培养各类人才50多万名。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中国是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截至目前,中国已累计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参与29项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维和行动不是高高在上的外部干预,而是基于《宪章》精神、尊重当事国意愿的和平服务。

完善全球治理,做国际秩序的有力贡献者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发展鸿沟、人工智能治理等全球性议题要求世界各国必须与时俱进,以《宪章》精神为基础,不断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中国适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这些不仅是对《宪章》宗旨的继承,更是重要的创新发展。

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这一倡议植根于《宪章》的集体安全理念,为化解当今世界的安全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针对全球发展失衡问题,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国际社会重新聚焦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加强在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互联互通等领域的合作。这两大倡议与之后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其核心要义与《宪章》开篇所宣示的“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高度契合,超越了国家、种族和制度的差异,倡导将地球建设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这一愿景,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宏大叙事,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2025年第1920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栏目

作者:李因才,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