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论】陶希东:韧性城市的内涵与建设路径

日期:2025/10/21|点击:11

随着气候变化、地缘冲突、经济波动、极端天气、技术革新等风险增多,推动韧性城市建设,成为世界议题和全球选择。截至2024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走高水平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首要任务和必由之路。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将“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作为一项重点任务作出部署,这对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韧性城市是灾难风险“压不垮、击不倒”的城市

通俗来讲,所谓韧性城市就是指一座对各种急性冲击或慢性压力危机、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可见或不可预见风险等具备免疫吸收、抵抗适应、恢复转型发展能力的城市,即一座不会被灾难彻底吞没,能够维持核心功能和基本结构,并适应环境挑战而变得更强大、更安全的城市。在人类历史上,某些繁华城市一夜之间被地震或海啸完全吞没。所以说,一座城市即便有最高的GDP、最绿色的发展模式、最优质的社会服务,但如果缺乏韧性,这些都将毫无意义。拥有韧性是一座城市真正安全的最高境界。

韧性城市不是说不发生任何灾害或人为事故,关键是一旦遇到“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能以最快速度作出响应,最大程度缩短城市功能中断时间、最大程度降低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重建与复盘学习,进而使城市在未来不可预见的灾害面前表现得更加坚固、更加强大、更加安全。需要强调的是,韧性城市不是消极被动的“与灾共生”抑或“坐等灾害发生再应急救援”,而是注重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借助城市自然力、人类智力、技术力等共同作用,通过积极主动的设施韧性、经济韧性、生态韧性、空间韧性、社会韧性、治理韧性等一体化建设,在做到“治未病”的前提下,螺旋式提升城市应对灾难风险的整体实力。

探索自然、场所、群体、治理协同的新型路径

建设韧性城市是一项集政府、市场、社会、居民等多主体集体行动以及规划、制度、政策、治理、技术等多因素协同配合的系统工程。既要顶层设计,又要注重实践,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重点要发挥好自然、硬件、群体、治理等关键变量的功效。

一是因地制宜、因城制宜,制定基于自然的韧性安全策略。地处不同区位的城市,具有各异的灾害类型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因灾制宜、因城制宜,构筑各具特色的防灾减灾方案与韧性行动,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首要路径。如地处东南沿海的杭州,近年来主要围绕水患洪涝、台风暴雨等灾害类型,着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构建生态水基础设施,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推动了从海绵城市试点到示范引领的转变。此外,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等特点,给可能发生的洪水留出水道、给大风留出畅通的风道,种植能够应对极端高温的耐高温植被、适度留出城市未来发展空间(城市留白)等,充分借助自然力量增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是聚焦硬件设施和场所,构筑具有强大抵御力的城市设施体系。强化城市房屋建筑、交通枢纽、城市生命线、数字通讯设施等在内的硬件或场所的坚固性,提高本质安全程度,在地震、洪水、台风等灾难面前保持足够的抵御力、适应力,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抓手。为此,一方面要结合城市更新行动,下力气推动硬件设施或场所的改造升级,消除部分年代特别久远设施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要借助现代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全方位构筑针对城市生命线、桥梁隧道、房屋建筑等设施的安全体检与智能监测预警平台,及时掌握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补救和防范,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此外,还要高度重视并大力实施平急两用设施建设,在灾难危机中实现功能的快速转换。

三是聚焦于人,努力强化城市社会群体韧性。人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也是韧性城市的核心主体。只有各级各类群体都享有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务、拥有较丰富的社会资本、具备基本自救互救知识技能以及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灾后重建信心,韧性城市才有根基和灵魂。韧性城市建设要真正落实“投资于人”的政策,尤其针对处于高脆弱地区的少数群体以及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扎实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层社区组织化链接化、应急知识技能普及化、应急演练日常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化,引导和发挥全体居民在灾难应对中的主体性作用。

四是聚焦治理过程,建立健全高效能韧性治理体系。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韧性城市的关键和突破口。政府既要注重韧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编制韧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创新韧性城市的领导组织体系,更要注重建立健全灾害风险评估、危机风险监测预警、应急物资储备调用、多部门一体化联动应急、灾后整体性恢复重建等核心治理机制,形成覆盖“预防-预警-响应-救援-重建”全生命周期的风险闭环治理体系,在危机时刻做到分工明确、权威统一、灵活高效,确保无缝对接、整体行动,以最强治理能力缩短灾难持续时间、减轻灾难致损程度,进而不断开创更健全、更有力的危机应对新机制、新方法。

 

来源:浙江日报,20251020

作者陶希东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