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钟晓华:当越来越多青年走进夜校

日期:2025/09/30|点击:12

近年来,去夜校“充电”成为沪上青年群体中一股势不可挡的新风尚。面对这一深入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好机会,上海团市委也行动了起来。

2024年,团中央发布了《青年之家·青年夜校项目实施指引》。同年,上海团市委启动“青年中心·青年夜校”项目(以下简称“青年夜校”)。在项目运行将满一年之际,来自高校的师生利用暑期展开了实地考察,为该项目的开展情况及可持续运维建言献策。

日前,作为上述“考察团”带队老师之一的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钟晓华,与记者分享了调研归来后的思考与见解。

想学习、爱生活是刚需

城市周刊:近年来,以“市民夜校”为代表的终身学习形态在广大市民中很受欢迎。作为“后起之秀”,青年夜校在运行中有哪些新亮点给您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钟晓华:我们的这次调研缘起于同济大学校团委、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组织的一个师生联动的暑期实践项目。课题组在过去的三个月里,通过案例比较、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走访了团市委和多个团区委,了解顶层设计和统筹机制,并走进了多个不同场景、不同组织方式的夜校课堂深度体验。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由于这些“夜校”具有“青年基因”,所以早在项目启动时,就把目标受众牢牢锁定在了上海包括共青团员在内的所有青年人。也因为群团组织具有柔性连接的“发起者优势”,上海“青年夜校”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体现出了需求导向、场景多样、多元供给、快速迭代等特征,体现了特有的“年轻力”和“社群性”。

在组织方式上,上海“青年夜校”的创办充分调动市、区、街镇三级团委体系的资源网络,建立了面向全市的“2+16+X”青年夜校分布体系。其中,“2+16+X”指的是打造市团校、市青少年活动中心2个市级枢纽型青年夜校,建设16个区级标杆型青年夜校,培育“X”个人气足、效果好的特色型夜校,重点覆盖青年中心、商务楼宇、园区、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青年聚集区域。

如果说2+16”充分挖掘了上海各级团委在课程资源、空间资源组织方面的优势,“X”这个部分则很好地打开了既有的资源框架,开拓了市、区两级团委联系青年、凝聚青年的新可能。

让我印象较深的第二个点是,上海青年所抱持的学习热情之旺盛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所有广义上的学习机会不仅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乐在其中的生活方式。

一开始,我们心中是有疑惑的:如今从线下到线上,可以拿来学习的资源极其丰富,青年们为何还要来“青年夜校”呢?在走访中,“青年夜校”的学员们告诉我们:既然想学习、爱生活是一种刚需,就应该以与刚需相符的学习方式来激励自己、约束自己。

在他们看来,“青年夜校”通常一周1次、以1012课次为一个学期,学时固定、课堂固定、同伴固定,有助于他们形成一个常态化的规律性学习的节奏。

为了支持青年们主动学习、提升生活品质的刚需,一些青年夜校针对连续性、系统性不强的课程,推出了弹性课时计算办法、青年日校、次课等更灵活的形式。此举大大提高了青年学员的出席率,也减轻了学员因临时加班、出游等原因无法前来上课而产生的“精神负担”。一些青年夜校还设计了更小的课程模块,针对园区、楼宇、企业等特殊场景下的需求,予以精准定制和匹配。

去激活去连接去服务

城市周刊:听说“青年夜校”整个体系很重视收集学员的反馈,会根据大家的反馈和需求不时做出新的、更合理的调整。

钟晓华:没错。在我们走访的多个教学点,一些课程已经更迭了两三期,每一期课程结束,都会请学员反馈对课程的感受和建议。有些课程因为选课的人数较少,也会被及时喊停。从现在能留下来的课程来看,兴趣类、体验类的课程最受欢迎。

一些教学点在注意到学员性别构成比较单一后,还特地开出一些新课,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吸引到更广泛的青年。

我们每到一处青年夜校,都会选择一些课程去旁听。从我们在现场的感受来看,课堂的氛围、学员的投入程度、师生的互动都挺好。毕竟都是主动报名来求学的,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都挺高。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去年年底,上海团市委特别策划了一次“夜校大赏”活动。这次活动集成果展示、学员风采展示、优秀课程评选于一体。音乐剧、喜剧、体重管理等文体艺术类课程,UP主养成、AIGC等职业发展类课程纷纷上榜。

最受欢迎的课程和授课教师受到了奖励,各区、各街镇团口的负责人也都来了,一起为继续办好青年夜校群策群力。

可能正因为是团市委发起的,我感到,青年夜校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开出了多少门课”“多少人上了课”,而是整个体系通过群策群力激活了沉睡的资源,激发了社会活力,不少低频联系、低效使用的青年中心阵地资源因为夜校的开展被盘活了。

由于青年夜校必须按时开课、开课频率又高,去激活、去连接、去服务成了更高频率发生的事,为青年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更丰富的可能性。

在静安,团区委为了支持青年夜校课程内容提升丰富性,推出了课程供给“中央厨房模式”,把辖区内的社会组织、商务资源等吸纳了过来、发动了起来。

在普陀,青年夜校开进了以鸿寿坊为代表的商业街区。运营方很快就惊喜地发现,青年夜校开张后,工作日夜间的客流和营业额皆有增加。人流、商流的汇聚,启发商圈所在社区的各方主体探寻更好的合作共赢模式。

在文化属性颇强的杨浦区大学路,在商街运营主体创智瑞安的发起下,培训机构、书店被联合到了一起,开发公益价课程。一些在地的商户甚至被转化为夜校的培训方、授课资源的提供方。

虹口的嘉兴路街道安丘居委青年夜校,由居民志愿者发起的自治组织“瑞邻社造”承接,为在地青年创造了线下社交的机会,也让辖区内的商户在居民中“露露脸”,老师、学员逐渐成了社区治理的积极参与者。

我们发现,虽然青年夜校的发起主体是统一的,但当“去激活、去连接、去服务”的工作理念得到贯彻,一种多元供给的局面便有了发生的机会。尽管寻找供需的平衡点需要时间,也会经历不可避免的起伏甚至挫折,但只要各方合作者之间始终积极地沟通、交流,再大的困难总能迎来缓解的转机。

成就“青年好状态”

城市周刊:您刚才提到,青年夜校的推出和运行,开拓了市、区两级团委联系青年、凝聚青年的新可能。当越来越多青年走进夜校,还可以给我们的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建设带来哪些新的可能性?

钟晓华:我们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调研时,接触到一个案例。起初,中心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邀请一位老师围绕自己擅长的一种小众乐器开了一门课。没想到该课程一炮而红,至今已经开出了三四期。

中心本身就有一项工作是孵化青年创业,有一个专门扶持青年创业的孵化基地。孵化基地的老师了解了这位老师和他的课程后,关注到了将他的特长发展为创业项目的可能性,便主动来商讨。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青年夜校只是一个起点,但它完全可以像上述案例那样,成为一个成就青年成长的触发点,让青年的成长性诉求、更为多元的可能性被发现、被成就。这样的可能性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公益性文化产品的供给,是其他的市民夜校不具备的,值得我们重视。

我们在和学员攀谈的过程中发现,学员们的学习目的其实是蛮多元的:有的是纯学习、拓展自己的学识或能力,“不想活在互联网里”“渴望和很多人一起学习的在场感”;有的希望通过青年夜校结识更多同龄人、志同道合者;有的正在为以后的创业做准备……从这个角度来说,目的是什么不重要,成就大家的“好状态”最重要。

青年夜校的影响力还在酝酿能量的过程中。希望它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更强的连接性、统合性、灵活性,以一种柔软的姿态成就更多年轻人,促成他们找到专属于自己的那份“好状态”。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柳森日期:2025-09-29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