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传统百货要实现“差异化破局”,应结合本地特色和全球经验“一店一策”,从明确定位、业态创新、文化融入和规划协同等方面入手,并主动对标城市更新目标。当百货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其本身的价值也就最大化了。
近年来,上海一直倡导发展“首店经济”,传统百货完全可以借此提升差异化竞争力。建议积极引进国内外品牌的上海首店、旗舰店入驻,通过“全市独此一家”的品牌吸引力来形成卖点。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国外百货公司拥有自己的商品开发部门,推出自有品牌或独家定制商品来提高差异化和利润率,这也是可借鉴的创新点。比如英国的玛莎百货大部分售卖商品都是自有品牌服饰和食品,形成了独特的商品风格和忠实客群。
作为有历史传承的商业城市,上海有丰富的海派文化元素可融入百货转型,使之区别于海外和国内其他城市的商业。建议上海的老百货保护利用自身的历史建筑风貌,将上海近代商业的故事融入店铺设计和展陈。这种做法既迎合了城市更新中对历史风貌保护的目标,也给百货增添了文化厚度。另外,可以定期举办上海非遗技艺展、市集等活动,把百货变成展示海派文化的平台,通过文化植入实现商业与城市精神的共鸣。
上海消费者追求品质、多元,对新兴事物接受度高,百货差异化破局要敢于尝试新业态,甚至全国首创的业态。比如结合上海时尚之都定位,开设时尚买手制百货区,集合全球买手店和设计师店,吸引潮人;或引入智慧零售体验业态,迎合年轻消费者的科技兴趣。同时注重餐饮、娱乐、社交空间的升级,引入上海本土的文创内容。在满足“悦己型”消费和社交消费上多下功夫。
关注夜间经济,延长场景吸引力同样重要。上海正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夜间经济是重点之一。传统百货可差异化地定位一部分业态为“夜间特色项目”,填补城市夜间消费空白,与城市“15分钟生活圈”更新目标吻合。
在转型过程中,上海百货应主动融入城市更新的大战略,实现双赢。一方面,在物理空间上配合城市微更新,例如打通步行连廊、地下通道与周边建筑,融入区域整体步行系统。另一方面,在功能上呼应上海城市更新的目标,如增设公共服务设施或提供便民服务站。这些举措看似让渡了部分商业面积,但实际上提升了商场的人气和美誉度,长远看会带来更多客流和消费。
来源:解放日报,日期:2025-09-29
作者:聂健赟,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