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

我院举办海外随笔编者作者交流会 共话学术成果创作与传播新路径

日期:2025/09/23|点击:11

9月19日,院党委宣传部在院总部113会议室成功举办“海外随笔编者作者交流会”。解放日报专副刊部主任伍斌、解放日报专业首席编辑夏斌、院党政办主任邵建研究员及院内十余位随笔作者代表参会,围绕海外随笔的创作初心、学术价值与传播意义等展开交流。

作为上海社科院对外学术交流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海外随笔汇聚了院内专家学者交流出访、海外游学期间的所见所闻与深度思考。这些作品兼具学术关照与文学质感,既是学术交流的延伸,也是文化传播的桥梁,成为我院推动“社科文化走出去”、促进学术成果的公共转化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探索。

在主题交流环节,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海外惊奇”栏目负责人伍斌表示,上海社科院以“有组织传播”思路推动海外随笔创作,形成了群团式参与、高质量输出的良好势头。他介绍,“海外惊奇”栏目自今年1月尤其3月以来已刊发上海社科院中青年学者作品近30篇,多篇兼具思想力、传播力与文学性,不仅向中国、特别是上海传递了社科专家“观天下、看世界”的独特视角,更以鲜活生动的学人散文风格,打破了公众对学术表达的刻板印象。为大众普及新知与专业知识,提升价值体认与认知水平,为传递思考世界、同时观照中国发展的思想者路径与学人逻辑作出独特的贡献,将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和积累新的人文财富。期待与上海社科院进一步深化合作,在主题策划、系列写作、人才库建设上持续发力,共同将人文随笔打造成“金字招牌”。

解放日报专业首席编辑夏斌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社科院作者的创作热情与专业素养。他认为,这些随笔作品“有观察、有思考、有表达”,展现了社科人的朝气、锐气与地气,彰显了思想的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有组织传播”不仅体现在重大课题与项目中,也应延伸到随笔小品等“轻量化”表达中,使学术走出象牙塔,更接地气、更具活力,努力形成一股清新而强劲的“社科新风”。秉承调查研究的作风,体现时代精神,记录历史现场,正成为越来越多社科理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与实践。他还结合部分优秀作品,总结了海外随笔的一些特征:一是观察细腻独到,如对城市变迁、文化符号、社会现象的深度描摹;二是分析中肯有力,能从具体案例切入,透视宏观议题,引发公众思考。

院党政办主任邵建研究员在发言中谈到,海外随笔的创作应注重四个方面:第一,真实客观。重在记述在海外的所见所闻,既不刻意抬高也不故意贬低,把真实的情况呈现给读者。第二,比较分析。分析同样的事情,所在国如何处理,有没有值得我们吸收借鉴的地方。比如城市治理中的垃圾分类、社会治理中的生育激励、国民教育中的文理分科与职业教育等。第三,深入思考。重在分析所见所闻背后的东西,比如工业革命发生在西方的机理是什么?为什么15世纪后出现了“西升东降”?近些年出现了“东升西降”的观点,结合自己在海外的经历,是否有一定的道理?等等。第四,文风朴实。语言风格宜朴实不失灵动,真诚而不说教,当然也可以诙谐幽默,要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当时的情绪、思绪甚至感想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增强可读性和趣味性。

在作者代表交流环节,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分享了创作心得与思想感悟,展现出海外随笔跨界融合的丰富内涵。中马所副研究员马丽雅表示,院党委搭建的交流平台让青年科研人员得以“跳出书斋”,用平实语言传递学术思考,而跨学科交流更打破了思维局限,让她对海外现象的理解更为深刻。“在马来西亚解读《红楼梦》的传播时,我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雅俗共赏的魅力,也更明白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

信息所助理研究员乐菡将海外随笔创作视为一次“人文补课”。她提出“四个破壁”理念:从专业到多元的视角破壁、从抽象到具体的认知破壁、连接微观与宏观的方法破壁、实现公共价值的目的破壁。“在维多利亚唐人街,我遇到的不是‘历史移民’的统计数字,而是有故事的华裔个体,这种‘在场感’让学术思考更有温度。”她认为,随笔写作能为国内公众讨论老龄化、少子化等议题提供“他者之镜”,让学术真正融入公共对话。

国际所副研究员叶成城谈到,海外随笔是对国际关系研究的人文补充,能够为理性分析注入温度与情感。他通过撰写李大钊、陈望道等共产党人在早稻田大学的留学心路,在海外完成了一次“初心教育”;在横滨中华街的实地观察中,感受到中华文化在异国的蓬勃生命力。同时,他也关注到日本物价上涨、治安恶化等社会问题,强调随笔不仅要描绘异国风情,更要记录社会脉动,为公众提供风险预警的学术视角。

社会学所研究员张结海分享了通过乒乓球交流深入了解德国的经历。他表示,在德国期间,以球会友结交了大量德国和其他国家的球友,增强了对德国及世界各国的了解。结合中国国乒队员樊振东加盟德国萨尔布吕肯乒乓俱乐部的事件,他撰写的文章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此外,他还深入德国南部和北部农村进行调研,意外发现德国农村独特的恋爱婚姻形态,并计划继续整理关于德国农村、养老等主题的见闻。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薛泽林认为,海外随笔通过故事化、感性的域外见闻,结合专业思考,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特色与优势,也能打开新的研究思路。

国际合作处项目官邹祎作为非科研岗、非典型写作的“双非”参与者,分享了“多思考、多记录、多拍照”的创作心得,展现了海外随笔“人人可参与”的包容性,也印证了上海社科院“鲜活社科文化”的建设成效。

在随后的互动交流中,编者与作者就选题策划、写作技巧、传播效果等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海外随笔的成功,离不开院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离不开解放日报编辑团队的专业指导,以及学者们的积极参与。移动传播时代,兼具新闻性、思想性与文学性的随笔类文章更易触达读者,是学术大众化、知识公共化的重要载体。

未来,党委宣传部将在院党委的指导下,继续做好有组织传播,加强与媒体平台的深度合作,搭建平台渠道,系统策划主题、培育作者队伍、提升内容品质,推动海外随笔高质量发展,使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社科声音的重要阵地。

文字:院党委宣传部|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