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化的“死亡之谷”,面对从应用研究向市场化推进的“达尔文之海”,长三角地区要形成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合作机制,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要素。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突破要素流动壁垒,还需从区域六大网络切入,厘清合作网络组织逻辑并强化组织能力,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共生网络是前置网和基础网,具备支持各类要素充分对流的“可达性”特征。
筑牢共生网络一方面需提升基础设施一体衔接效率,保持人流、车流、物流、信息流等的高通达度和高流量,使城市之间在产业、人口、资金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增强。另一方面需协同谋划共同区域、共同载体等,增强创新主体的互补性、关联性特征,使地区间具备更易打破要素对流壁垒的发展环境。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产业基础高级化对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新基础设施产生强烈需求,区域数字新干线、量子通信骨干网、算力网络节点等新基建互联互通也是加快联通和汇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通道,能够带动产业、服务、技术等协作效率提升。
知识网络是介质网和渗透网,具备支持知识要素集聚扩散的“流动性”特征。
跨区域合作中,各类创新主体将新知识、新方法、新发现转化为自身的科研或技术能力,使知识集聚扩散路径相互交织,构筑了或疏或密的知识网络。大院大所集中的中心城市,通过知识要素扩散强化涓滴效应,也是抑制区域非均衡发展和织密网络化关联的关键前提。立足长三角合作实践,筑牢知识网络的逻辑在于:其一,促进多类知识源头交互渗透,以高校院所为“轴心”,推进校企、校地、校(产业)园等合作,强化“乘数效应”;其二,支持同类型知识创造主体跨域组建发展联盟、技术平台、创新中心等,引导国家实验室、高校重点实验室交叉合作,扩大“辐射效应”;其三,构建和畅通知识传播路径,促进专家学者、技术人才等的专业资质跨区域互认,支持仪器设备、研发载体等有益于知识创造的资源共享,提升“外溢效应”。
服务网络是赋能网和支持网,具备引导多元要素协同推进跨域创新的“连通性”特征。
结合一体化发展实践,服务网络组织逻辑体现为:其一,降低服务资源跨域供给壁垒,提升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社会关系流等协同赋能成效。如组建长三角中介服务联合体,推动技术经纪人、科技中介等的培训教材、证书等互通互认。其二,破除信息要素流通壁垒,推进知识产权信息、市场主体信息、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等基础信息共享,提高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其三,构建一体化服务体制机制,打通跨部门服务屏障。如探索跨域揭榜制、委托制等科研计划组织协调路径,弱化市场不完全、信息不对称对创新效率的损伤;又如组建府际协作专班,疏解头部企业跨域创新面临的瓶颈问题,控制过度竞争下的“以邻为壑”倾向。
创新网络是中枢网和衔接网,具备引导技术成果有效转化的“循环性”特征。
创新网络涉及多主体、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创新活动,重在围绕区域创新的共同优势、战略需求等联动合作,其组织逻辑体现为:其一共延长板,“拔高”战略优势。如围绕共同优势产业,进行高价值专利、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联合培育;围绕高能级平台共建,支持高新区、开发区规划和组织协同。其二对接资源,提升创新策源能级。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合作,共享测试结果和数据,加快区域技术迭代和标准完善。其三优化配置,提高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效率与实绩。围绕转化效率,建立区域技术交易市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盟等,并依托数据平台共享成果信息、技术需求等数据。围绕转化实效,以新型研发机构为资源配置枢纽,使研发、测试、转化等关要环节由一个平台、一种运作机制统一协调对接,加快新兴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产业网络是联动合作的主体网和骨架网,具备驱动“市场需求-科技创新”双向互动的“牵引性”特征。
发挥产业网络牵引其他网络的主体作用,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才可能实现区域科技和产业创新统筹。产业网络组织逻辑可分两条主线。一是产业间协同布局,探索园区共建、一区多园、飞地经济等一体化合作模式,使生产要素的分离和整合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中发生。并且,更大规模的产业网络关联还增强了区域统一大市场的需求引致效应,有利于营造逆向创新环境,形成需求牵引创新的良性互动机制。二是行业内良性竞合,支持领先企业以扩散、转移、传播等途径,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再配置技术、知识、信息等优势要素,联动扩大全产业链规模并增强全产业创新竞争力。如加强中国商飞与产业链配套企业合作,完善以中国商飞为核心的民机产业链;依托上汽、吉利、蔚来研发能力,形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中心等。
价值网络是联动合作的目的网和底层网,具备支持各类要素增值化对流的“成长性”特征。
进行科技和产业创新统筹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和共享创新产出,上游网络衍生的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成果,都要在这一流动性结构中实现价值增值和分配。特别是对跨区域创新活动来说,更需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组织价值网络,畅通区域“创新-产业-价值”循环。价值网络组织重在以市场化机制提升协同创新绩效。一是围绕企业,按“金融+市场”组织逻辑,提升协同创新的市场预期。如上海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在区域节点城市设立分中心和工作站,依托金融、投资机构等建立与企业生命周期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二是围绕项目,按“资本+股权”组织逻辑,优化创新激励方式。如支持新型研发载体形成“多元投入、团队持股”的市场化合作方式,实现平台运营和承建方利益共享。三是围绕城市,按“财政+税收”组织逻辑,围绕市场价值增量进行收入分享。如建立长三角财政协同投入机制,对新设企业实行税收增量跨地区分享。又如按“总部+溢价”组织逻辑,织密异地投资关联,鼓励企业将总部、研发中心设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地,通过大市场嵌入提升企业创新成果及品牌标识的溢价水平。
来源:文汇报,日期:2025-09-21
作者:潘秋晨、陆军荣,上海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