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期间,上海需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成为上海制定“十五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创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湛。
李湛表示,上海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探索选择有效的发展组织模式。同时,还要结合上海特点,建立发挥上海优势的实施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势明显
中国经济时报:上海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哪些优势?
李湛:一是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2024年,上海的基础研究投入增长至2013年的三倍以上,占比11%,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4%。同时,上海已集聚超过80家“国字头”的高端科研平台和超过2.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的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在科技创新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
二是在沪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截至2024年,3家在沪国家实验室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快建设,2024年上海14所高校的50个学科入选软科“中国顶尖学科”。中国科学院部署9个在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度参与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牵头和承建13家在沪全国重点实验室、1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断提升。
三是有力的政策支持。近10年来,上海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先后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和《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这三个纲领性文件,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加快构建适应创新发展规律、科研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制度环境进行系统设计,也提供了法治保障。
四是创新产业发展形成体系。上海明确了产业路线图,提出加快建设“(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海创新产业发展体系的构建与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之间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共同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2024年度上海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237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5万家,在全国城市排名第二;每万户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20户,在国家发展改革委高质量发展考核中排名第一。
六是“五个中心”战略定位。上海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肩负着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使命。这“五个中心”战略定位,不仅体现了上海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核心角色,也为其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独特的优势条件。
探索具有上海特点的多种组织模式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应选择怎么样的模式?
李湛:具有上海特点的新型举国体制,科创载体集聚创新发源地模式,“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模式以及“战略科技力量—产业—政府”三重螺旋模式,是值得探索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组织模式。
一是要充分利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通过财政支持和市场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在财政支持方面,依托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投入,设立各类专项基金,直接为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在市场参与方面,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促进资本与科技的有效结合。政府通过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提升企业的资本获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科创载体集聚创新发源地模式。通过地理上的集中,促进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形成高度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同时,要注重科技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网络,为新技术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提供坚实基础。
三是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模式下,科技创新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核心动力,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优化和扩展。同时,金融作为重要的支撑力量,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工具,如风险投资、科技贷款、股权融资等,为科技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四是“战略科技力量-产业-政府”三重螺旋模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这一模式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推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产业界则通过与这些科技力量的合作,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形成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动市场需求的扩展。政府在其中扮演了调控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制度创新,确保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产业界的有效对接,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建立发挥上海优势的实施路径
中国经济时报:在您看来,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建立哪些实施路径?
李湛:上海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组织、管理、制度等因素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发挥上海优势的实施路径。
第一,进一步明确科创中心核心功能,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科创中心建设目标。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破西方对我国科技的“卡脖子”现象;借助“极化效应”,实现优质资本、关键资源、生产要素、先进技术、拔尖人才等全球科技资源的集聚配置;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开放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吸引世界级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协同推进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
第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使命牵引,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高质量科技供给策源能力;聚焦重大战略布局,实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相互赋能的良性循环;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市场需求发现、集成创新开展、组织平台建设的优势,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建设一批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创新平台。
第三,建设科技创业特区,强化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的科研设施和创新创业载体,如科技园区、孵化器等,为科技创新和创业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要强化技术转移服务,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第四,推动“卡脖子”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将科技创新成果转换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围绕“为谁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从制度建设着眼,对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全链条整体部署,对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系统布局,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第五,深化人才引进、发展、评价等环节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改革青年科技人才的使用机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促进人才供需结构相匹配,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第六,重点推进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绿色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要将数字技术发展重心锚定实体经济,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各环节应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促进各类数据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聚集,巩固我国完整产业体系优势;要通过技术创新,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船舶、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部署量子信息、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材料、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日期:2025年0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