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我国青年的婚育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大城市的青年婚恋趋势和特征具有风向标意义,反映了在教育水平大幅提升、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品质生活追求日益增长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发展和婚恋趋势的普遍问题和走向。通过样本调查,可以发现以下趋势和特征:
其一,婚姻观念趋向理性务实。一方面,择偶与婚姻观念趋向理性务实,对婚姻中的爱情期待有所降低。根据2023年的一项调查结果,北上广21—40岁的青年中,超过七成(74.3%)的人赞同“谈恋爱与结婚是两回事”这一观点。2001—2023年期间,上海30岁及以下的未婚青年明确表示“如果对方符合择偶要求,但没有爱上他/她,依然会与其结婚”的比例显著上升,男性从11.6%上升至25.5%,女性从8.0%上升至23.6%,分别增加了约1.2倍和2.0倍。
另一方面,结婚成为可选项。对于“结婚是个人选择,结婚不结婚都可以”,北上广被访青年的赞同率接近七成(67.7%),而在30岁及以下未婚女青年中赞同率达到85.1%。与2001年的数据相比,上海30岁及以下的未婚青年对此观点表示“非常同意”的比重从14.2%上升至43.1%,增加了2倍。
其二,既有婚姻文化脚本失去吸引力。观念转变、生活需求层次提高是大城市青年推迟结婚甚至不婚的重要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被访青年认为“要求高、不想将就”“不想受约束、享受一个人的自由”是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婚的首要原因,排序超过“结不起婚”“社交范围有限”“工作不稳定”等客观原因。
青年人的婚恋问题也是青年人的发展问题。虽然不同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下婚姻家庭的形态有所不同,但稳定的亲密关系始终是人的身心健康和高质量生活的安全网。在一定意义上,当下中国青年人的婚恋困境反映了风险社会中“人”的普遍困境。因此,在个体化和“结婚成为可选项”的时代背景下,对婚恋观进行广泛的讨论和反思,对于重构婚姻家庭的价值进而守护“人”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从构建新时代的婚姻家庭文化脚本看,“自我中心”“自我导向”的个体主义文化需要“关系中心”“他人导向”的家庭主义文化进行调和。中国的家庭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创新家庭现代化方案提供了资源。但需要指出的是,婚姻家庭文化和制度的未来走向是一个实践问题,既依赖于国家公共政策的调整和引导,支持和给予青年人进一步自我实现的空间,也依赖于青年人在更宏大社会层面的价值反思和选择,以及在微观层面的自我探索和行动。
来源:解放日报,日期:2025-09-07
作者:刘汶蓉,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