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诚信缺失等行为不同程度存在,面临的风险隐患较多。河南在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既要立足省情科学谋划,又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边界、更广视野强化对标对表,向国内信用体系建设最高标准、最优经验、最佳案例看齐。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上海信用体系建设以“核心是信、关键是用”为核心理念,构建起完善的技术底座、组织架构和制度保障,围绕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社会诚信等重点领域,不断深化信用体系建设,为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技术制度保障,夯实信用体系支撑底座。制度方面,上海市级层面建立了高规格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各区也建立相应的区级联席会议机制,市级联席会议总召集人由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担任,各区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大多由区长担任,彰显上海对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这种高位推动的组织架构确保了上海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能够有效推进,各部门之间、市区之间能够高效协同、形成合力,有效避免了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碎片化管理的问题。技术方面,上海搭建了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整合了41家行政部门及8家公用事业单位的信用数据,涵盖违法搭建、群租、非法营运、欠缴水电煤费用等失信行为信息,形成全市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查询系统,支撑上海开展信用联动监管、信用监测预警、信用市场培育等相关工作。
强化政务诚信建设,引领信用体系建设。在提高政府诚信水平方面,上海市政府立足自我革新与职能转变,以政务诚信建设为主要抓手,引领和促进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全社会文明进步。早在2017年,上海就已制定《上海市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建立政务领域失信记录和实施失信惩戒措施作为推进政务诚信建设的主要方面,将危害群众利益和损害市场公平交易等政务失信行为作为治理重点。今年印发的《2025年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重点包括建立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托政府违约失信投诉专栏,做好政府违约失信行为的受理、认定和处置,将行政机关违反与经营主体签订的政府采购、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合同、协议所约定事项的行为记入政务失信记录,纳入政务诚信评价体系。依法开展政务诚信评价工作,推动各区、各部门守法践诺,发挥示范作用。
优化信用监管机制,强化信用赋能惠企发展。在提高企业信用水平方面,一是优化信用监管机制。上海通过加速构建以公共信用综合评价为基础、以行业信用评价为重点的企业信用状况评价体系,规范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和行业信用评价的指标规则、框架、等级等,推动实现全市范围企业信用评价和分类标准的相对统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重点领域信用分类监管落地,持续拓展信用监管覆盖领域。同时,优化全市信用监管共性支撑系统功能,逐步推动信用评价结果嵌入各部门业务系统和执法监管系统,实现行政管理信息、信用监管应用结果自动反馈。二是强化信用赋能惠企发展。上海通过落实融资信用信息共享清单,健全市融资信用平台信息归集共享长效机制,推进市大数据资源平台融资信用服务专区和相关配套体系建设,强化中小微企业融资信用服务功能。提升信用修复服务效能,通过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和信息共享,形成统一规划、协同共享、科学高效的信用修复机制。
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塑造诚信内生规范秩序。上海以园区、商圈、街镇等基本单元格为范围,围绕综合监管、信用惠民、信用便企、诚信宣传等方面,创新基层治理信用应用场景。此外,为构建多元共治的信用治理格局,上海鼓励和支持基层社会治理信用应用,通过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建设,将诚信纳入各类自治规则,激发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共商共建共治的基层治理新局面。上海还通过强化诚信文化建设、营造浓郁城市信用文化氛围来塑造诚信内生规范秩序。
立足格局功能定位,形成区域信用应用特色名片。上海在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充分结合各地区功能定位和自身特色,有的放矢明确各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重点。浦东新区侧重于深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诚信建设示范区工作,深化落实守信激励措施,为诚信企业营造“无事不扰”的生产经营环境。黄浦区、徐汇区作为市区核心区,重点夯实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提升信用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释放消费潜力。宝山区、金山区则聚焦“南北转型”工作要求,重点发挥信用在创新监管机制、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长宁区、普陀区立足自身信息服务业特色,重点深化网络市场监管,完善信用监管与智慧监管。静安区、杨浦区、虹口区则侧重于深化“信用+科技”赋能,提升企业融资信用服务便利度。青浦区、松江区、嘉定区强化长三角区域信用合作。闵行区在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奉贤区在园区信用、崇明区在生态信用等方面创新应用场景,服务基层治理。
综上所述,借鉴上海信用体系建设经验,河南可从以下几点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健全组织架构与制度体系,强化顶层设计。提升河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层级,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增强统筹协调能力。同时,推动各省辖市、县(区)建立相应的高规格领导机制,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各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避免碎片化管理问题。完善信用制度体系,加快出台社会信用条例实施细则,制定政务诚信、信用监管、信用修复等配套制度,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构建一体化信用信息平台,夯实数据基础。加快推进河南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升级改造,打破数据壁垒,整合税务、社保、水电煤、交通运输等更多领域的信用信息,形成全覆盖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信用信息归集共享长效机制,明确各部门信息提供责任清单和时间节点,提升数据质量和更新频率,为信用监管和服务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深化政务诚信建设,发挥政府示范作用。建立健全河南省政务诚信监测评价体系,将政府违约失信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立政府违约失信投诉受理机制,及时查处政府失信行为。重点建立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将行政机关违反与经营主体签订协议的行为记入政务失信记录,并依法公开曝光,提升政府公信力。
创新信用监管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公共信用综合评价体系,制定统一的信用评价指标和分类标准。推动信用评价结果嵌入各行业监管系统,实现差异化监管。强化信用赋能企业发展,完善省融资信用平台功能,加强银企对接,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优化信用修复机制,提高修复效率,帮助失信主体重塑信用。
拓展信用应用场景,构建社会共治格局。推动信用体系建设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鼓励各地结合本地特色,在园区、商圈、社区等创新信用应用场景。将诚信建设纳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引导群众参与信用治理。开展特色区域信用建设,比如,可以考虑支持郑州、洛阳等城市创新信用应用,推动各地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开展行业信用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信用名片。
加强诚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持续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利用“诚信兴商宣传月”“信用记录关爱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主题活动;将诚信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公务员培训和企业培训体系。建立诚信激励机制,推广“信易+”系列应用,让守信者在行政审批、公共服务、融资贷款等方面享受更多便利,增强守信获得感。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09月05日
作者:张伯超,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韩雨飞,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