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③】朱焘:上海抗战:民族存亡之际的不屈脊梁

日期:2025/09/01|点击:12

编者的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国将隆重举行纪念活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出席系列活动、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部队。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77日下午,习近平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习近平在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展陈时强调:“百团大战的历史壮举,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展现了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联合上海宣传通讯,与院历史研究所合作,特邀专家聚焦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撰文,弘扬正确二战史观。

 

上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既是两次淞沪战役的主战场,也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前期中心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交汇点。中国军民在这里前赴后继、浴血抗敌,文化界在这里以笔为枪、发出同仇敌忾的民族强音,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团结御侮……上海抗战的记忆,悲壮地铭刻着民族存亡关头的铮铮铁骨,至今无声警示后人。

军民浴血铸就淞沪长城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上海成为民族意志的初战场。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庙行一役,将士浴血死守,毙伤敌逾三千,赢得全面抗战前首场大捷。江湾百姓含泪收殓千余忠骸立碑,军民同心初铸不屈长城。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与日寇鏖战三月,罗店沦为“血肉磨坊”。宝山城头,姚子青营五百壮士孤城血战七昼夜,于敌海陆空夹击下全营殉国。西塘桥畔,副师长杨杰身中数弹,高呼“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壮烈牺牲,彰显民族气节。

大军西撤时,四行仓库成为最后堡垒。谢晋元率“八百壮士”死守四昼夜,誓言“一枪一弹周旋到底”。这是孤岛不灭的国魂,是民族尊严的悲壮捍卫。从庙行首捷到淞沪血战,上海军民以血肉之躯粉碎“三月亡华”狂言,用生命铸就了民族存亡之际的钢铁长城。

文墨烽烟激荡救亡强音

上海文化界以笔为戈,在抗战烽火中发出民族最强音。鲁迅、茅盾、叶圣陶等数百位文化人士率先发表联合宣言,揭露日军暴行,开启文化界抗日联合先声。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伴随电影《风云儿女》震撼上海,迅速传遍全国。万人高歌的场景,彰显同仇敌忾之心。1937年,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组织演剧队上演《保卫卢沟桥》,歌咏队传唱《大刀进行曲》等,掀起抗日救亡热潮。

上海沦陷后,文化界斗争转入地下。“复社”秘密出版抗战书籍,激励无数青年奔赴延安。茅盾、巴金主编的《呐喊》周刊为抗战呼号,点燃精神火种。上海文化界以纸墨为甲,铸就了永不沉寂的精神武器。

赤帜凝心汇聚御侮伟力

在上海抗战的烽火中,中国共产党以其坚定信念和卓越组织,成为凝聚全民力量、支撑持久抗战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为抗战指明方向。“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在上海发出全国首份明确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纲领宣言,定下全民抗战基调。随后,策划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先声。

在军事上,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1937年,浦东工委组建上海郊县首支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打响“火烧公路桥”、“夜袭虹桥机场”等战斗,不仅有效地牵制和打击了日伪力量,更在极大地鼓舞了上海人民的抗战信心

中国共产党深入发动群众。19378月成立的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不仅宣传政策、报道战况,并通过香港向根据地输送物资。在“孤岛”时期,中共创造性地在各职员团体中建立支部,团结和引导数万青年投身抗日,领导各界持续以戏剧、歌咏、刊物等形式鼓舞士气,筑起精神堡垒。

依靠全方位的政治引领、武装斗争、文化宣传与群众动员,中国共产党成功汇聚了上海各界磅礴力量,支撑起持久抗战直至胜利。

薪火永续铸民族精魂

八十余载光阴流转,上海这座英雄之城,用血肉与信念铸就了民族存亡之际的不屈脊梁。回望烽火岁月,我们铭记淞沪将士死战不退的震天怒吼的怒吼,感念文化界点燃救亡烈焰,更体认中国共产党砥柱中流聚伟力。

正如市委书记陈吉宁所强调,伟大抗战精神是弥足珍贵的财富,集中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激励我们“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强大动力。

这段用生命写就的历史,熔铸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魂。它警示和平来之不易,更激励我们在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大力弘扬抗战精神,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我们要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以发展新成就告慰英烈,让历史薪火永续燃烧,铸就新时代辉煌。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2025年第15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栏目

作者朱焘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