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陈玲:从一部大型纪录片看新时代何以守护人民的利益

日期:2025/08/20|点击:11

首部检察公益诉讼大型纪录片《人民的利益》聚焦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探索,以纪实手法呈现新时代检察机关高质效办案的真实场景,生动诠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护领域的实践和创新。

检察公益诉讼特指检察机关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提起诉讼或支持起诉等方式,依法履行检察职责的活动。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的重大改革举措,以独具特色的“中国智慧”推动和创新公益司法保护,深受人民群众认可,日益赢得国际认同。

聚焦4+11+N”公益诉讼办案领域——

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以来,检察机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主动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切实肩负法律监督机关和“公共利益代表”的神圣职责,聚焦“4+11+N”公益诉讼办案领域,“实”字当头、“干”字为先,依法积极稳妥推进检察公益诉讼实践,有力维护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

一是持续扎根传统领域,深挖潜力。检察机关在2017年民诉法、行政法确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以及国有土地使用出让等4个法定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加大办案力度。尤其是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不断创新生态环境多元修复路径,完善替代性修复的适用条件与规范,推动建成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示范基地,并就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汇报,获得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肯定。

二是精心夯实新增领域,提升成效。检察机关聚焦2018年后专门立法所确定的11个检察公益诉讼法定领域,不断做精做实。尤其是在残疾人权益保障、妇女权益保障、安全生产、未成年人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无障碍环境建设、英雄烈士保护等领域,通过精准监督、优化办案机制和创新司法实践,持续提升办理质量与社会影响。

三是稳健开拓案件边界,回应需求。检察机关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更高司法要求、更美好生活期待,在4+11”法定领域基础上开拓案件边界,在保障新业态劳动者权益和推进网络治理等新兴领域积极探索办案路径。尤其是在食品药品安全消费者保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他领域、其他形态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实践,取得良好办案效果。

探索实践中,检察公益诉讼体现出时代担当:以公益诉讼之力,助推高质量发展;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汇聚公益保护合力,助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书写检察公益诉讼新篇章——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检察工作持续不断的基本价值追求。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检察改革、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检察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准确把握“可诉性”基本要素,依法规范办理案件。

可诉性既是衡量检察公益诉讼办案质效的重要标尺,又是区分检察公益诉讼与行政检察监督、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和其他检察建议的重要依据,对公益诉讼检察办案工作的精准性、规范性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应逐步完善“可诉性”判断指引、优化办案流程,确保诉得出去、经得起推敲,并体现公益诉讼法律监督的规范性与边界感。

此外,有必要积极借助科技力量,加快推进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效能提升和普及应用,深化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快检设备和技术在办案中的应用,探索人工智能算法助力案件筛选与风险预警、区块链技术固化证据可信度、物联网实时监测公益损害动态、移动端应用提升基层响应效率、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还原案发场景,为守护公共利益注入科技驱动的活力。

 

来源:上观新闻,2025-08-19

作者:陈玲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陈玲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