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构建新发展格局,一个重要抓手是在精准把握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关系、态势的基础上,实施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大力度的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进而赢得高质量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
时代背景——
在全球经贸格局加速调整的背景下,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且深刻的时代背景:
第一,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严重扰乱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平稳运转。
近年来,美国频繁对多国产品加征高额关税,涉及钢铁、铝制品、半导体、通信设备等各类产业。这一单边主义行为直接提高了进口商品的贸易成本,破坏了全球生产按照要素禀赋进行最优配置的惯常做法,迫使众多企业重新调整供应链布局,催生了全球供应链的近岸化、友岸化和回岸化的趋势。
第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全球产业结构调整,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演进,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服务业的数字化,并催生新型服务业。在这一背景下,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相对降低,技术创新、制度环境、市场规模潜力等要素成为决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关键因素。
第三,数据安全议题在全球经贸治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数据跨境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个人敏感信息、企业运营数据和国家重要信息等数据种类不断丰富。数据成为与国际竞争力、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对数据的控制成为大国竞争的关键因素。与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国家安全相关的议题成为数字贸易时代全球经贸治理的重要议题。
发展趋势——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立足制度型开放。在国际层面,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标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参与高标准的双边、诸边及区域国际经贸协定,并通过对高标准条款的承诺履行,破除制度壁垒,倒逼国内制度改革。在国内层面,以国内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为抓手,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有针对性地探索首创性、集成化、差异化改革,积累制度创新经验,为全国范围内的制度型开放提供示范。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重视自主开放。自主开放特指一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可根据不同行业和领域的特点,主动、有节奏地开放市场,不依赖于外部压力或国际协议,强调“以我为主”的开放理念。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不断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在外商投资领域,中国不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扩大单边开放。单边开放是指一国主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扩大开放范围,而不要求对方立即给予同等回报,基本不受协议约束,不违反现行规则。单边开放的对象主要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单方面零关税政策上,中国自2024年12月1日起对43个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政策,覆盖非洲、亚洲和拉美国家。在签证政策上,已对几十个国家来华持普通护照的人员适用单方面免签政策,不断扩大单方面免签“朋友圈”。
构建路径——
从产业层面看,可通过高端要素引进提升国内大循环的质量和效率。国内大循环的核心是高质量供给满足高质量需求,高端要素的稀缺性是制约国内循环质量的瓶颈。通过鼓励外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可推动技术研发,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刺激本土企业提升竞争力;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和管理经验,可弥补关键领域人才缺口,推动国内企业在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从市场层面看,可通过双向市场联通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节点。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节点,通常也是商品、服务、要素的交会点。双向市场联通的核心是打破市场壁垒,使两个循环的节点高效衔接。一方面,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国际商品、服务和资本进入国内市场,丰富国内供给,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以国内大市场吸引全球资源,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发展。另一方面,支持国内企业通过对外投资、产能合作、跨境电商等模式,带动国内优势产能精准对接国际需求,缓解国内相关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同时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倒逼国内企业提升附加值,从而实现“国内—国际”节点的互融互通。
从制度层面看,可通过制度型开放构建双循环的规则衔接能力。新发展格局的顺畅运行,需要国内制度与国际规则的兼容或对接。制度型开放通过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层面的开放,打破了双循环的制度壁垒,保障了双循环的稳定性。一方面,主动对标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跨境数据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标准等领域推动制度改革,从而降低双循环的制度性成本。另一方面,主动参与并塑造国际规则制定,将国内最佳实践的制度经验转化为国际规则,从而降低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规则冲突,增强双循环的主导权。
来源:《解放日报》2025年8月15日第8版:新论
作者:高疆,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彭羽,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