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的第60项世界文化遗产——西夏陵!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消息传来、举国沸腾!同样在这一神圣时刻,全球目光聚焦中华民族这一当之无愧的世界级瑰宝!
我第一次听闻西夏陵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是在1980年,当时我在上海市第三中学就读初中二年级。任教历史课的归老师号称是西夏的后裔,告诉了我契丹、党项、李元昊、贺兰山缺等元素。因我当时是历史、地理两门课的课代表,归老师就向我介绍说自己的祖先原本叫拓跋,是西夏和北魏缔造者;后来在中原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后改为汉姓,姓归、姓要!
知晓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是因为归老师和我当时爱好都是集邮。而1980年,国家邮电部根据该组织建议发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绘画艺术展览纪念》专题邮票;邮票全套共三枚,图案分别采用了三幅国画《黄山云海奇观》《黄鹂玉兰》和《牧驼图》。
而在这一年新闻报道:公元前300年起,古代印第安玛雅人创造了世界上唯一诞生于热带丛林而不是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玛雅文明,其中洪都拉斯是玛雅文明的孕育地之一。位于该国西北部的科潘玛雅遗址,就被认为是玛雅文明中最古老、最宏大的古城遗址之一,于198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记得归老师说以后攻读历史学,就会和该组织打交道!
1982年,我园林般的初中母校按初心改为女校、我被迫离开后去了同在上海市长宁区辖区内的上海市延安中学就读高中。好在高中的历史老师陆广田和数学老师吕玉珍都鼓励我的志向就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因为他们就是复旦大学校友。
1985年我通过上海高考如愿升入复旦大学,当年国庆前,我就回初中母校看望归老师。我告诉他有新专业叫文物与博物馆专业,这专业且是国家首次设立;同学们来自西北、西南和湖北、湖南的文物宝地。而我和不少上海籍同学,是历史学专业;五十人两个专业同班,但我宿舍七人除我外皆是文博!
关于西夏陵,我本科第一年就向来自陕西的崔永革、甘肃的张元林和青海的李林邦打听过相关考古事项。不过,因为没有来自宁夏的同学、也没专攻西夏历史文化的本系老师;我们之间的交流经常跑题,后来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来复旦作学术报告才得以解渴!
原来当时上海博物馆是全国考古、文物调研交流枢纽,就是马馆长自己不熟悉的西夏王陵,他也能够提供相关专家报告给我们精读。如1972年,宁夏文物部门正式对这片区域开展考古调查;考古人员根据陵墓规模和独特的月城结构,从数百座陵墓中辨认出史书中有明确陵号记载的9座帝陵。
而宁夏考古专家韩兆民、李志清,在1987年撰写《宁夏银川西夏陵区调查简报》时指出:“从王陵墓区所在的地理位置来看,是依山面河,互为形势。这反映了西夏王陵墓区的择地,深受唐宋山陵葬仪及风水堪舆的影响”。这就是我和同学们能品读到的关于西夏陵最早的专业学术报告!
当年我们刚二十岁,还得回答马馆长之问:学文博有什么用?
答案很多元:来自南昌的刘利同学和来自岳阳的谭建武同学,说是为了光宗耀祖;现在他们分别是其家乡代表性文化遗产——海昏侯和岳阳楼的大专家。我的上铺石建邦说可以陈列高水平的展览,他现在就是上海和江南区域的著名策展人、文物价值评论家;他和我一样有个爱好,即为无价之宝评估价格、包括国际拍卖市场价格。来自西安的崔永革,说是可以推进中外文明交流并推崇马可波罗;而他现在就是意大利维罗纳居民,文物品鉴交流就是其生活方式。来自湖北的蔡丽泽和来自云南的王家喜,说是可更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他俩就是湖北恩施玉露非遗文化和云南普洱茶非遗的推崇者。我自己当年的答案则是:可以把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外国文物强盗掠夺、偷窃的国宝夺回来;目前我多少实现了些复旦理想!
这回西夏陵出圈,我们八五一四同学群是一片沸腾!因为就在今年6月14日即国家非遗日,为了庆祝复旦大学120周年华诞、历史系百年华诞和我们入学四十周年,同学们从各地回到了母校,庄严地举行神圣的非遗主题班会,向恩师们汇报自己守护文脉的情怀!
这几天,当年文博专业的同学、如今的非遗栋梁们,都和我积极地互相祝贺并探讨中华文明的世界性地位。首先和我交流的就是南昌刘利同学,他给了国家文物局权威通报。这一权威通报明确指出:“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遗址群,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坐落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西夏陵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峰峦叠嶂的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如此清晰而简洁的表述,让我很羡慕现在的文博专业生!
国家文物局同时强调——“西夏陵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陵寝制度、陵墓建筑、营造技术、丧葬习俗等方面所体现的特征,全面承袭唐宋帝陵陵寝制度和传统木构建筑体系,吸收党项、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多元族群文化传统,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以宁夏平原为中心,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生业、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而产生的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西夏陵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西夏陵申遗成功,是中央有关部门、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成果。”
我进一步了解到:“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西夏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认为西夏陵文物保护法律体系、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土遗址保护实践与科研,为保护该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提供了有力保障。”考察过宁夏的屠宝迪同学,由此提议我研究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在我眼里就是具化为西夏陵之后谁会出圈?那么,下一个盲盒是哪家?我就得以和当年的女同学们(都是国家和地方文博行业骨干专家)深度交流;而这四天和她们说的话比复旦本科那四年要多得多!她们比较明确世界文化遗产候选项目有茶马古道和三星堆(四川);而我觉得岳阳楼和海昏侯也理应是候选佳案,不过刘利谦虚地说还需努力奋斗!
交流到这一崇高境界,我认为可以总结回答马承源先生之问了,即选择文博专业,就是为了更好地守护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脉、促进文明世界全球对话!有意思的是:十年前我们八五一四班相识三十周年返回复旦大学母校探亲,冯学琼代表组委会给班主任恩师张广智教授和各位老同学的礼物是姓名篆刻印章,我当然倍感亲切,因为就是西泠印社风格。而今年相识四十周年再回母校,国家文博骨干的同学们大显身手,给大家代表性非遗礼物如国博的凤冠冰箱贴、湖北恩施玉露茶、汕头非遗老婆饼、广东织品香云纱和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软胶钥匙扣。我给同学们的礼物则是——封面报道为《文科,有什么用》的《新民周刊》!
就在6月14日那天,陈靖丰、杨立新、黄源敏、李长福、张阶伟等同学都想起了当年课堂讨论过文博有什么用。现在就让我来回答吧:假如没有文博和文科,中华民族何等寂寞!
来源:新民周刊,2025-07-15
作者:王泠一,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交流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历史系一九八五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