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上海社科院“新时代城市文明建设研究”课题组:如何从文明城市迈向城市文明

日期:2025/07/08|点击:13

城市文明不仅是国家发展的缩影,更是文明交流的桥梁。建设城市文明,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建设和治理的目标遵循。

新时代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就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尊重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现实、阶段特征和内在要求,遵循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成逻辑,尤其构建与数字化时代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文明秩序,在有效借鉴西方城市发展经验的同时,充分汲取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智慧,凸显城市文明建设的时代内涵和中国内涵。

20255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就要充分发挥文明城市创建龙头作用,一体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这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选择。

创建文明城市:富于精神文明内涵的中国特色城市建设实践

“文明城市”是一个体现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治理和发展的概念,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全社会开展“五讲四美”活动时期。创建“文明城市”旨在通过群众性创建活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创建文明城市,其核心就是将“建城”“治城”和“育人”“树人”结合起来,依托城市治理,倡导文明新风,转变社会风气,推进城市整体文明的提升。作为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的龙头工程,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又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建设和治理的重要途径,在优化社会风气、提升市民素质、美化城市环境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是衡量一个城市或城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而全国文明城市是对一个城市文明创建工作成效的最高评价,是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综合发展成效的最高荣誉,是社会普遍公认的综合性强、含金量高、公信力大的城市荣誉称号和精神文明品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引导推动全社会树立文明风尚,全国各地以创建文明城市为统揽,持续一体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得到显著提升。新时代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工作重心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引导,着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和特色风貌,打造美丽整洁的生活环境、规范有序的社会秩序、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群众生活质量,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富有活力、各具特色、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从创建文明城市到建设城市文明:创建理念和实践的重大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大致经历了从创建工作先进市(区)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嬗变,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也经历了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创建到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文明校园“五大”创建的拓展。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成为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综合平台,成为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系统工程,在此期间,创建工作的理念也实现了从创建文明城市到建设城市文明的历史性转变。

一、实现文明创建思路的创造性拓展。“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城市文明不仅是国家发展的缩影,更是文明交流的桥梁。建设城市文明,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建设和治理的目标遵循。实现从创建文明城市到建设城市文明的转变,标志着新时代的创建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价值目标,即从建设城市文明的高度看待和推进各类群众性创建活动。

二、实现城市文明要素的系统性积淀。创建文明城市,就是通过群众性创建活动,提高市民综合性的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整体性的文明水平。实现从创建文明城市到建设城市文明的转变,就是在文明创建工作中更加突出文明培育和文明实践的内容和特色,通过常态化的组织协调机制、长效化的宣传引导机制、持续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和严格规范的督查问责机制,让创建活动的诸多制度、政策、途径和办法积淀为城市文明建设的内在要素。

三、实现城市治理理念的内涵式跃升。城市善治,则国家善治。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城市区域内的缩影,直接关系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创建活动实现从创建文明城市到建设城市文明的转变,就是以城市文明建设来涵养城市治理工作,为城市治理培育城市文明的社会土壤。通过创建活动让人民群众成为文明创建、文明培育和文明实践的自觉主体,同时,组织和引导广大市民参与城市治理,将城市的治理和管理工作植根于群众的生产和社会生活之中。

新时代建设城市文明的三重逻辑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在发展的同时又推动城市品质的提升和城市面貌的改变。建设现代城市文明,不仅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建设和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新时代建设城市文明应当遵循三重逻辑。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并把它概括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和重要保证。新时代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就要依托城市文明创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将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都纳入精神文明的各类创建活动,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一体化协同联动机制,通过人民群众的活力和创造,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注入当代中国的城市文明建设之中。

二、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逻辑。新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一度将消费型城市改造成生产型城市,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生产和建设;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塑城市的生产、消费和公共服务功能,着力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人民城市理念的提出,标志着对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动力和目标的确认。新时代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就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尊重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现实、阶段特征和内在要求,要更加聚焦城市生活质量提升与居住环境改善,以及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更加注重从生产生态生活、政府社会市民等各环节整体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三、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成逻辑。城市文明是现代化的产物和表现,也遵循诸如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等一般的生成逻辑。在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条件下,数字化和智能化对产业、市场和聚集空间的重塑将极大地影响城市的发展、建设和治理。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再城市化或深城市化的当然选择,也成为21世纪城市文明的象征。新时代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应当遵循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成逻辑,尤其构建与数字化时代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文明秩序,在有效借鉴西方城市发展经验的同时,充分汲取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智慧,凸显城市文明建设的时代内涵和中国内涵。

 

执笔:陈祥勤

来源:文汇报日期:2025-07-06

作者:上海社科院“新时代城市文明建设研究”课题组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