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再动员、再出发。在学习教育的“时间表”基础上,作风建设“路线图”如何向纵深推进?怎样防止“雨过地皮湿”,避免“整改一阵风”?
数据显示,在今年1月至4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同期占比由40.84%上升至49.34%,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的同期占比则相应下降。这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作风建设向纵深推进所面临的复杂态势:明目张胆的公款吃喝基本绝迹,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悄然抬头,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反复性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从实践层面看,作风建设面临“三个转变”的挑战:一是从显性问题向隐性问题转变,如电子红包等新型违纪手段不断翻新;二是从表层问题向深层问题转变,如“躺平式干部”“甩锅式管理”等顽疾凸显;三是从个体问题向系统问题转变,如“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形式主义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协同失调。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作风建设是刮骨疗毒的“当下改”,更是固本培元的“长久立”。这些新变化、新挑战要求我们党深挖作风建设顽疾根源,把握“破”与“立”、“严”与“爱”、“常”与“长”的辩证关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是破旧立新:打破惯性思维,重塑作风生态。
作风建设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干部的行为,阻碍着作风建设的深入推进。比如,“办公室决策”的惯性思维,使得部分干部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文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导致决策与现实脱节,工作落实大打折扣。
推行“四下基层”工作法,是打破这一惯性思维的有力尝试。领导干部常态化蹲点调研,深入田间地头、社区小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困难,不仅是工作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革新。它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真正掌握实际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决策,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作风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破旧立新的过程充满挑战。某地创新推出的服务承诺,由于配套考核机制僵化,导致基层干部为了完成“打卡”任务而奔波,不仅没有真正提高服务效率,反而增加了基层负担。这一案例警示,破旧立新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创新,更要注重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只有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实现作风建设的破旧立新。
二是宽严相济:把握政策界限,激发担当活力。
在作风建设中,“严”与“爱”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严管是厚爱的基础,厚爱是严管的保障。只有把握好“严”与“爱”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激发党员干部的担当活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很多地方建立容错纠错正面清单,明确多种适用情形,为不少党员干部澄清正名。这一制度设计,既是对“怕担责、不作为”现象的纠偏,也是对“敢闯敢试”精神的呵护。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党员干部难免会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如果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尝试,难免会导致工作停滞不前。容错纠错机制的建立,给党员干部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大家能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大胆地开展工作和创新实践。
在实际操作中,严管与厚爱绝非简单的“跷跷板”关系。有的地方曾因过度宽容干部失误,导致“拍脑袋决策”现象反弹,给当地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有的地方因问责泛化,造成干部“躺平”现象蔓延,工作效率低下,群众满意度不高。
这启示我们,严管要有力度,厚爱要有温度。要把握好“三个区分开来”的政策界限,即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要做到既严肃问责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又鼓励支持干部大胆创新、勇于担当;要支持实干者、保护改革者、鼓励探索者、宽容失误者,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进一步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三是常态长效:巩固治理成果,防止问题反弹。
个别地方开展声势浩大的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在短期内取得成效,但由于缺乏后续跟进机制,导致问题反弹回潮。相关案例深刻警示我们,作风建设既要打好“攻坚战”,更要打好“持久战”。
要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建立健全“发现问题—严明纪法—整改纠偏—深化治理”闭环机制,让作风建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要落实作风建设“回头看”机制,探索开展“四季督查”,确保问题整改不反弹、不回潮,引领作风建设从“运动式治理”向“常态化管理”深刻转变。
作风建设如同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阶段性胜利固然可喜,但更需警惕“喘口气”“歇歇脚”的懈怠情绪。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作风建设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要将集中教育成果转化为持久制度效能,持续激荡清风正气,不断凝聚党心民心。
来源:解放日报,日期:2025-07-08
作者:徐海琨,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纪检监察研究中心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