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①】张永广:传承城市文脉,对话全球文明

日期:2025/07/07|点击:15

编者的话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是文明的容器,是多样异质文明的空间化聚集、结构化整合。城市与文明共生,城市发展的本质在于文明的提升和多样文明的聚合,文明多样性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机制和动力。

20233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系统阐释了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20246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中国等83个国家提出的决议,将每年610日定为“文明对话国际日”,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全球共识。

新时代,全球城市竞争力不仅在于经济规模,更在于能否为人类共同价值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未来,那些能够崛起为全球性影响力显著的文明城市,更可能位于文明交汇的枢纽地带。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建设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典范城市已成为新时代上海的实践担当。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联合《上海宣传通讯》,从城市文脉传承与文明对话、上海国际影响力与国际传播力建设、上海全球议事平台建设、新时代上海文化策源地建设、对外文化交流的“上海品牌”建设等维度,推出一组智库文章,总结文明交流互鉴的上海实践并提出相关建议,供读者学习时参考。

 

文明以多种形式和样态存在,而城市是多样文明的汇聚地与展演场。文明多样性是城市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机制和动力。上海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多元文明互动交融的历史,当今的上海正日益成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城市。

实施“上海文明探源工程”,赓续城市基因

上海襟江带海,地处长江出海口、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具有天然开放特质。上海的文化发展伴随着海岸线的沉淀东移而渐次积淀。自马家浜文化发端,经崧泽、良渚、广富林、马桥文化绵延至今,上海的文明进程始终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紧密相连。古文明时期,上海所在区域已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特征明显。此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逐渐融入上海的文明演化脉络。

实施“上海文明探源工程”,正是以考古实证勾勒城市发展脉络的核心举措。通过系统性的考古勘探与发掘,上海已构建起完整的史前文化谱系。崧泽遗址发现的“上海第一稻”“第一井”“第一人”,印证了6000年前先民从狩猎采集向农耕定居的跨越;青龙镇遗址的唐宋港口遗迹,揭示了上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早期繁荣。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打捞与研究填补了中国古代造船史空白。“上海文明探源工程”不仅是学术研究,更是文化基因的活化传承。上海以考古实证勾勒文明起源,通过“以物论史”与“以史增信”,提炼出“敢为人先、兼容并蓄”的文化内核,为城市发展注入永恒的精神动力。

加强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城市文脉

上海的文化遗产保护,始终践行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相融共生。目前,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46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40处,形成了从良渚文化到红色文化的完整保护体系。以“建筑可阅读”为代表的创新实践,将历史建筑转化为公共文化空间:杨浦滨江“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徐汇区武康大楼通过三次焕新平衡保护与利用,静安区张园石库门群以“海上第一名园”重获新生。这些案例印证了“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老建筑”的理念,成为城市文脉传承的鲜活教材。

在江南水乡与海派文化交汇处,系统性保护工程成效显著:福泉山遗址启动国家考古公园建设,青龙镇遗址纳入“十五五”文旅规划,青浦冈身古文化廊道串联69处遗址,打造“最美旅游廊道”IP。文化遗产的活化更需科技赋能。从三星堆金面具的全球云直播,到“沪上繁花·六千年”微剧的短视频传播,上海以创新叙事打破时空界限,让全球观众感知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包容性。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运用3D建模还原700年前的水利工程,上海博物馆东馆“考古上海”展结合虚拟现实重现良渚玉器制作场景。这些实践不仅让文物“活起来”,更推动形成“从CitywalkCountrywalk”的文旅新消费,使历史文脉成为市民可触达、可体验的精神家园。

建设国际博物馆之都,开展全球文明对话

文物与文化遗产作为中外文明对话的桥梁纽带、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载体,始终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文化使命。上海正以博物馆为纽带,构建中西文明互鉴的枢纽。作为全球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以国际视野为引领,匠心打造“何以中国”考古文物展、“对话世界”文明互鉴展、“百物看中国”文物外展等系列品牌,探索打造全球文明类型的博物馆和海外“中国展厅”。上海博物馆东馆“考古·上海”常设展以实证视角梳理六千年文脉,青铜馆、陶瓷馆等八大专题展彰显“世界看中国”的视野。与埃及合作的文物展,通过大克鼎与古埃及神庙文创的并置,演绎“海纳百川”的文明对话。

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上海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积极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文物修复、考古发掘、文博建设等领域建立国际合作长效机制,持续办好“世界考古论坛·上海”,积极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增强对全球文明、亚洲文明传承发展的话语权,助推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上海城市软实力。

从考古探源到遗产活化,从博物馆策展到全球对话,上海正以文脉为经、开放为纬,编织新时代的文化图景,以国际化胸怀推动“文明共生”。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2025年第13

作者张永广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