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⑤】佘凌:做强对外文化交流的“上海品牌”

日期:2025/07/07|点击:38

编者的话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是文明的容器,是多样异质文明的空间化聚集、结构化整合。城市与文明共生,城市发展的本质在于文明的提升和多样文明的聚合,文明多样性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机制和动力。

20233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系统阐释了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20246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中国等83个国家提出的决议,将每年610日定为“文明对话国际日”,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全球共识。

新时代,全球城市竞争力不仅在于经济规模,更在于能否为人类共同价值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未来,那些能够崛起为全球性影响力显著的文明城市,更可能位于文明交汇的枢纽地带。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建设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典范城市已成为新时代上海的实践担当。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联合《上海宣传通讯》,从城市文脉传承与文明对话、上海国际影响力与国际传播力建设、上海全球议事平台建设、新时代上海文化策源地建设、对外文化交流的“上海品牌”建设等维度,推出一组智库文章,总结文明交流互鉴的上海实践并提出相关建议,供读者学习时参考。

 

近年来,上海着力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多元文化主体,聚焦重点领域、强化品牌建设、创新传播机制,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上海样本”。

培育多元文化主体,构建出海矩阵

文化主体的国际化是文化出海的核心支撑。上海已拥有一批具备国际布局能力的文化头部企业,如东方明珠、上影集团、阅文集团、米哈游等。这些企业正从“内容出海”“版权输出”向“生态输出”升级,从单纯的文化输出迈向文化共鸣。头部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文化行业标准,提升“上海标准”的全球话语权。

众多有竞争力的上海中小文化企业,如独立工作室、民营美术馆、网络文学平台等,同样深耕细分领域,激发创新活力。相关部门应支持其开发“文化IP衍生品”,以“小产品”打开大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轻量化”赋能,搭建“出海服务公共平台”,提供翻译、本地化、版权交易、法律合规等一站式服务;建立“海外合作伙伴库”,定期举办上海文化出海资源对接会,邀请海外发行商、版权代理机构、演出经纪公司、媒体平台(如NetflixSpotify)与上海文化企业现场签约。通过政策引导扶持与资源整合,构建“头部引领、中小创新、多方协同”的出海主体矩阵,推动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在国际市场协同发展,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更具活力与层次。

强化品牌建设,打造“上海名片”

上海在影视、演艺、设计、数字娱乐、艺术品交易等领域实力雄厚,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和创新内容源泉。海派文化内涵丰富,但在当代化、国际化、符号化的提炼与表达上仍显模糊,缺乏像“巴黎浪漫”“东京动漫”那样具有全球瞬间联想力的清晰品牌标签。因此,需结合上海文化资源禀赋与国际市场需求,打造具有全球辨识度的“上海品牌”。

一方面,要持续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名片。鼓励创作以“中国叙事”为内核、“上海表达”为特色的文化作品,让“中国故事”通过“上海表达”更具世界魅力。同时,支持运用AI、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于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全链条,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另一方面,要提炼上海文化标识。结合上海城市精神与“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的多元底色,提炼可全球传播的上海文化品牌核心价值。同时,围绕主品牌,打造若干具有全球号召力的子品牌,如聚焦时尚、建筑、工业设计的“上海设计”,聚焦电影、电视、数字内容的“上海光影”,聚焦舞台艺术的“上海艺韵”,聚焦非遗、手工艺、江南文化的“江南雅集”等。

创新传播机制,发出“上海声音”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背景下,文化传播已从“广撒网”转向“精准滴灌”,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共鸣”。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需依托技术创新、场景重构与用户共创,构建“数据驱动+场景适配+情感连接”的新型传播机制,实现文化内容的“精准触达”与“深度互动”。推动“文化+”跨界融合传播,与旅游、商贸(老字号出海)、体育、科技等领域深度联动,拓展文化品牌的接触点和影响力,通过跨界“场景设计”激发用户的参与欲、表达欲与传播欲,打造“体验—参与—分享”的良性深度互动。

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进博会人文交流板块、上海旅游节、上海书展等平台的国际化、专业化和市场影响力,将其升级为全球文化事件;策划具有全球议题设置能力的主题论坛、主宾国/城市活动,吸引全球顶尖文化项目参与,推动上海文化作品进入海外主流媒体,强化国际传播效应。通过全球性平台的规则参与、资源共享与品牌联动,提出中国方案,推动本土文化项目成为国际案例,在全球文化治理中发出“上海声音”,实现文化影响力的“指数级放大”。

做强对外文化交流的“上海品牌”,将上海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国际文化吸引力和竞争力,是一项立足本土、面向全球、融合传统与现代、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系统工程,将显著提升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能级与魅力,助推文明交流互鉴。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2025年第13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