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张昱:上海里弄中,那些星罗棋布的红

日期:2025/07/02|点击:11

百余年来,上海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红色文化成为了上海城市文脉的鲜明底色,也是城市重要的“精神引擎”,也由此产生了丰富的红色资源。

根据已公布的第一批上海红色资源名录,612处红色资源中有不少星罗棋布在里弄式街区这一特殊的城市居住空间形式之中。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时的上海因租界而出现部分区域各家分治、事权不一,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了这一情况进行活动。里弄式街区的建筑形式不仅适合聚居,还便于组织和隐蔽活动,因此成为了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如今,分布在弄中坊间的各处红色资源紧密关联着现代公众生活,因此,面对城市发展,上海也在积极通过保护修缮焕发红色资源新的活力,使其凭借自身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城市文脉和城市精神品格等层面加深公众对人与地方的互动关系更精细而全面的理解,持续挖掘红色资源的当代价值。

修旧如旧,呈现实物化历史细节

里弄空间为红色资源建构了特殊的环境优势,在推进其社会利用的过程中,这些资源与生俱来地涵盖了有意义的“实物”“场所”和“实践”,易于实现信息传递和情感共鸣。对此类红色资源的保护修缮,不仅需要关注对资源本身历史风貌原真性的恢复,也愈发强调秉持广泛的文化遗产社区价值观,突出红色资源的建筑外观、结构、材料与周边景观、环境之间的和谐,参与在地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上海积极推进红色资源的保护修缮工作,一批在里弄内、在市民身边的红色资源被赋予了更强的红色文化阐释力。

又新印刷所旧址在复兴中路221弄(原辣斐德路成裕里)12号,这里诞生了首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原成裕里是一旧式里弄,1914年被划入法租界。1920年,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商议,创办又新印刷所,寓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出版为正在筹备建立中的中国共产党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此后,又新印刷所还出版了《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等马克思主义的普及读本,成为了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之一。

2020年,又新印刷所旧址保护修缮工程启动。又新印刷所旧址砖木结构已较为松散,为避免修缮中建筑结构受到基坑围护施工影响,同年10月对旧址进行了应急抢险平移,并完成了木构件加固加密、恢复两侧山墙等,使建筑原貌得以保留。又新印刷所在2021年对公众开放,展品中百本不同语种、不同年代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实物为每一位观众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宏阔图景。

位于四川北路的永安里是一新式里弄,由原永安百货公司的老板于1925年建造,共有住宅155幢,为砖木结构三层建筑,兼具古典英式和西班牙式等风格,初为公司中高级职员的宿舍之用。

1928年,中共中央在永安里135号建立中共中央联络处。黄玠然夫妇、张纪恩张越霞夫妇先后入住。周恩来、罗登贤、李维汉、陈独秀、郑超麟等都曾到此开会、阅文、指导工作。此外,永安里44号也曾是中共中央的一个秘密藏身处。当时,这里居住着周恩来的堂弟周恩霔一家。1931年,由于顾顺章和向忠发叛变,周恩来和邓颖超来到永安里44号。同年12月周恩来经十六铺码头登船,绕道南方进入苏区。目前,这一旧址产权归属个人,不对外开放。

2022年,虹口区结合“美丽家园”工程,对永安里启动大规模修缮。在不改变旧址产权的情况下,从街区风貌的维度对旧址及周边环境进行整体提升,主要包括拆除外部违章建筑,改善内部公共空间功能布局安排,优化水电管线排布,对建筑外观、原使用材料和工艺尽可能予以保留。两处红色资源也已通过挂牌的方式完成了纪念标识。

武定路930弄是修德坊旧址所在地。1930年,由凯泰建筑公司设计,申泰兴记营造厂承造,为一处假三层新式里弄住宅。当年武定路是沪西一条偏僻马路,修德坊夹在赫德路(今常德路)和胶州路中间,是一条不起眼的小弄堂。中共中央特科于1930年在修德坊6号(今武定路93014号)设立机关。这是弄底的一幢独立建筑,隐蔽性较强。建筑外立面以清水红砖为主,内由庭院、门厅、厢房、厨房和车库等部分构成。193117日,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扩大会议)在此召开,中共中央特科负责了会场布置与会议保卫工作。如今,这座曾保卫党中央、服务党中央的“红色堡垒”已完成保护修缮,并建成了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纪念馆,向观众讲述着当年隐蔽战线上惊心动魄的故事。

串点成线,勾画多样化文化动线

位处里弄的红色资源深度嵌入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但由于受周边居民生活行为、产权归属和资源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与限制,不少情况下难以建成独立的、体量较大的公共性文化场馆,上海积极尝试利用不同的创新手段提升其公众可及性。

其中,通过主题文旅线路规划将不同红色资源串联并形成联动格局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红色资源的串联能将所及的场所空间由“位置”变为“轨迹”,在历史变化的视角下予以红色文化内涵持续性的叙事表达,为公众提供了深化理解的多维度历史背景。里弄中的红色资源不仅是一栋建筑,这种系统性的空间包含了建造者、使用者和当下居住者共同的塑造,增强了公众对城市物理结构的文化认同,成为了体现地方品质的重要载体。同时,资源串联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单一资源社会接待力有限等问题。

在愚园路沿街有数条里弄都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底蕴与红色文化内涵,如亨昌里34号是创立于1927年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所在地,如今已建成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联安坊5号楼是一栋巴洛克风格的独立花园住宅,为农工党第四次全国干部会议会址、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二中全会旧址;愚园路13154号是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故居,这里曾是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和掩护所;岐山村是一新式里弄,为砖木混合结构联列式花园住宅,施蛰存、杜重远、钱学森、祝希娟等都在此居住过……随着这一处处红色资源逐步完成修缮,部分已建成了向公众开放的红色场馆。

同时,愚园路地块内还打造出愚园路历史名人墙、“钱学森”科学家精神展示馆、好八连双拥微展厅等红色文化空间。长宁区将这些红色点位串联,推出了“百年愚园路上的红色印记”线下行走线路,组织愚园路红色印记宣讲团,带领公众穿弄堂、听故事。

19271936年,鲁迅在上海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其间,鲁迅积极参与左翼文化运动,筹备成立了左翼作家联盟,发起木刻版画运动,参加反战运动。1956年,鲁迅墓迁建于鲁迅公园。201910月,虹口区发布了近一公里的“鲁迅小道”,将虹口区与鲁迅相关的几处重要场所通过整合、租赁、置换、合作等方式完成空间串联,让公众在街区漫步中接触与鲁迅相关的空间场所,从而走近鲁迅。2021年,鲁迅小道2.0版改造项目完工亮相,小道由原有的900余米拓展至1600余米,点位由六处扩展至九处,包括景云里鲁迅故居、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多伦文化艺术空间、拉摩斯公寓、内山书店、大陆新村鲁迅故居、鲁迅藏书室旧址、木刻讲习所、鲁迅墓碑和纪念馆等地,集中展现了鲁迅在上海的生活轨迹和日常活动。

在线路规划的基础上,各场所也不断策划针对不同群体的内容设计。例如,在2023年鲁迅文化周期间,推出了“鲁迅的一天”体验活动,首次举办了主题文创集市等。

位于永嘉路的慎成里建于1931年。这条旧式里弄是当时上海法租界西爱咸斯路上最大的一条石库门里弄。进出便利,在永嘉路、襄阳南里、嘉善路都有出入口,当时就有中共地下党组织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今永嘉路29166号是19391942年中共江苏省委所在地,当时王尧山赵先夫妇花费了12000法币租赁了这幢房屋,以此为家,为各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作掩护。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决定重建新四军,成立新四军驻上海办事处。成立之初,由于形势严峻,办公地点多在地下党员家中或一些商铺中流动。

在慎成里的另一侧,今嘉善路14015号是办事处工作人员李子明的家。这幢住宅成为了当时新四军输送人员和采购物资的“中转站”。今嘉善路11724号是“龙潭三杰”之一、中共中央特科情报人员钱壮飞的旧居。

2021年,徐汇区启动了慎成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目前已完成了红色资源的建筑外立面的修缮,并积极探索人居遗产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与居民、设计施工方、运营管理方和政府等主体并力创造在地共同体。例如,在慎成里弄堂口“永嘉路293号”底层建成“初心会客厅”,尝试将红色文化融入现代公众的社交生活和富有烟火气的社区慢生活圈之中。慎成里还与衡复风貌区的其他红色资源联动,形成了“进弄堂 见初心——‘红之里’党史学习路线”,涵盖了永嘉路、嘉善路、永康路、襄阳南路沿路九处红色资源,让观众在城市行走中体悟红色文化。

功能叠加,拓展复合化空间样态

从功能性城市发展的理念来看,红色资源被期冀能够具备复合化的功能,成为城市发展中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活的遗产”。除风貌保存、格局保全、结构安全、设施改善等性能要求外,在红色资源与所处里弄实施保护修缮工程的过程中,也在探索拓展美学价值、休闲社交价值和经济价值,即强调自然特征与人为特征的平衡和互惠。

通过整体性空间规划、新业态跨界衍生、体验活动策划等方式,因地制宜地塑造城市文化风景线和文化集聚地,集展示、文创、餐饮、休闲、活动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公众的精神“加油站”。

建于1912年的渔阳里由两条弄堂组成,一条是今南昌路100弄的老渔阳里,另一条是淮海中路567弄的新渔阳里。其中,老渔阳里为老式石库门建筑,有其他石库门建筑少见的弧形墙体。弄内东侧为100弄的建筑,有砖木结构两层住宅八幢,西侧则属于102弄的园村,是后建的新式花园洋房。在老渔阳里建成的年代,此处尚不属于法租界,当时的南昌路是法国人越界筑路的产物。老渔阳里2号曾是陈独秀的一处寓所。19208月,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此成立。陈独秀发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陈独秀等人还决定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外国语学社,制定《中国共产党宣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毛泽东等都曾在此办公或居住。

近年来,上海重点推进“一馆五址”建设保护,其中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腾迁了若干户居民,对旧址进行了保护性加固和还原性修缮,恢复了原建筑的雕花门头、黑漆实木大门、清水平缝砖墙、暗红挂落门窗等元素。修复完成后,在详实史料的基础上,完成了展陈策划,分《新青年》杂志办刊地、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中共中央局办公地三部分,呈现了这一红色资源的重要地位。瑞金二路街道紧靠渔阳里设置了“初心会客厅”社区服务实践点,形成共商共议的社区治理模式,开展社区红色展览、举办各类教育活动。

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保存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花园住宅、新式里弄、公寓和公共建筑等各类优秀历史建筑,并汇聚着多处红色资源。2023年,上海市规划资源局通过“三师”联创机制,打通规划师、建筑师、评估师的专业技术壁垒,形成合力,围绕更新目标单元,在策略上突出规划统领、资源统筹,组织上突出集成联动、设计赋能。

目前,该区域推出10项试点更新单元实施规划方案。其中,山阴路-01更新单元总面积119.5公顷。规划设计中,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建设开放空间网络。依托四川北路城市发展轴线,疏通“青年红脉”,串联多元主题功能的青年网络;打造“魅力红芯”,围绕宝华商业广场塑造具有门户形象及人群集散功能的片区公共中心;更新“活力红坊”,激活溧阳路48栋花园洋房、浙兴里等特色风貌街区;重塑“智汇红城”,沿风貌区外围挖掘具有开发潜力的空间,打造现代办公、居住混合街区。

位于今临山路的三曾里是上海典型的二层二底的石库门建筑。19237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王荷波,受党中央委派到上海,在三曾里租下房屋。同年9月至次年6月,中共中央局机关在房屋二楼设立秘密办公点。楼下挂着“关捐行”的牌子,以提供代替客户填写外文表格报关服务作为掩护。毛泽东与杨开慧带着两个孩子住在前厢房,蔡和森与向警予带着女儿住在隔壁。1932年,三曾里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被日军炮火焚毁,后在20世纪70年代经中共三届中央局委员罗章龙等老同志核证,才确认三曾里原址。1988年,闸北革命史料陈列馆建成开放,2006年迁至浙江北路118号上的一处老建筑,经更新修缮,于2007年建成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周边则建大型公共绿地,与公众的休闲活动相融合。纪念馆积极策划各类创新体验活动,吸引年轻观众入内参观。

李白烈士故居位于黄渡路107弄(原亚细亚里)15号,主楼建于1935年,是一幢坐南朝北的三层砖木结构的新式里弄住宅。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李白化名李霞,来到上海从事与中共中央的秘密通报工作。1945年,李白和裘慧英夫妇搬到了今黄渡路10715号三楼居住,同时设立秘密电台。19481230日凌晨,秘密电台被国民党特务破坏,李白被捕。194957日晚,离上海解放不到20天,李白等12位烈士被押往浦东戚家庙残忍杀害。

1987年,由陈云题名的李白烈士故居对外开放。20202021年,李白烈士故居的保护修缮项目启动实施并完工。过程中,故居鹅卵石墙面、屋面瓦片、木质门窗、底层木地板等结构都得到了修缮和加固,屋面原样得以复原,并尽可能保留和使用了建筑原同质材料。近年来,随着李白烈士故居的重新对外开放,以及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火爆出圈、电影《密战》的热映,爱与信仰永存的动人故事以跨界合作的各种形式向观众们娓娓道来。

综上可见,新征程上,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趋于采用系统性的方法,尤其置于里弄的特殊环境中,关联着红色资源本体及其周边的直接或扩展环境,兼顾历史风貌保护、文化阐释、民生维系、环境整治、社区治理等多重目标,从而在传统的红色文化叙事基础上,赋能红色资源贯通过去和当下,并基于其在地性的社会表达和创新发展。

 

来源:文汇报日期:2025-07-02

作者:张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