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源于年轻人的原创性思考。
在让更多创新创业项目从“校园象牙塔”走到“市场金字塔”,形成青年向上、城市向前、共伴成长的积极格局方面,上海新城颇具潜力。
如何让上海的新城更具“年轻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邓智团对这个问题研究已久。他与记者分享了自己新近的思考成果。
善于创新的城市都在做这三件事
城市周刊:今年开年以来,由深度求索(DeepSeek)、宇树科技、游戏科学、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群核科技组成的“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为科技创新把脉指向、对青年人才寄予厚望。一时间,如何使更多“年轻人的事业”在上海涌现,成为热议的话题。在您看来,这一问题该如何破题?
邓智团:基于长期对城市与人口发展前沿议题的跟踪研究,近年来我深切感受到:城市间的竞争已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战场”。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均将科技创新置于国家战略的核心位置,使其成为国家竞争的关键领域。从发展实践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均已步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
环顾世界上那些善于创新的城市,我们发现,它们都在做这样三件事:让创新要素高效聚合,让制度设计保持弹性,让空间载体充满活力。
先说创新要素的高效聚合。每个科技创新高地的崛起,本质上都是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化学反应。要素如同城市发展的“能量源”,高效聚合这些要素,是城市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基石。杭州孕育出阿里巴巴和“杭州六小龙”,正是源于创新要素的有效聚合。
据了解,在杭州未来科技城12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注册企业数达5万多家,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这里聚集了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5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了“高校培养—企业转化—资本助推”的闭环。
深度求索(DeepSeek)在杭州之所以能快速崛起,受益于算力基础设施的支撑、浙江大学等高校输送的人才以及本土创投机构的注资。这里的人才密度之高、创新资源之丰富,令整个城市充满活力。
这些例子揭示出,创新要素的高效聚合不仅推动了企业的蓬勃发展,更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当大量优质创新要素持续汇聚,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进而吸引更多高素质人口流入。这种“要素集聚—产业升级—人口汇聚”的正向循环,本质上重塑了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人口集聚、产业升级和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已成为城市发展动能的关键。城市发展动能的底层逻辑,从通过空间扩张吸引、集聚传统产业和传统劳动力,向提升城镇建设品质、吸引知识型员工和知识型企业转变。
如今,很多创新创业企业在为事业布点时,十分看重这个地方的创新生态环境。那里是不是有自己想要的创新生态环境,是不是有开拓事业所需要的人才,他们对包括营商环境、产业上下游资源、生活成本等在内的各类要素都会做综合评估。换言之,他们在事业布点的初期,就在为未来一段时间能否顺利吸引创新人才增量提前谋篇布局了。
当这样一个城市发展的新逻辑和新态势出现后,城市管理者的动作需要比企业更快,尽早转变思路,积极响应城市发展的新逻辑,为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创新企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多管齐下打造创新共同体
城市周刊:为了能够为上海尤其是上海的新城建设提供启发,您和团队一直在积极地寻找人口集聚、产业升级和城镇建设良性互动的经验样本。可否试举几例?
邓智团:从成功案例中归纳总结可借鉴的经验,是我们在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近来,在“人—业—城”良性互动方面,让我们印象深刻的经验样本还不少,比如苏州工业园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美国尔湾、巴西库里蒂巴。这些城市或区域不仅在高效聚合创新要素方面表现亮眼,在让制度设计保持弹性、让空间载体充满活力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苏州工业园区在规划伊始,就决定要走一条高品质的产城融合道路。围绕着这一颇具前瞻性的规划布局,苏州工业园区将生产、研发、居住合理分区并进行有机联系,在打造出高效便捷的产业生态的同时,还为园区持续注入优质的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公共服务资源、商业开发资源。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在吸引人才落户时就很有竞争力。
在此过程中,当地政府不仅在招商政策上给予力度很大的优惠,在一些关键产业(如原创药研发)的打造上也很注重错位竞争,为形成苏州工业园区独有的优势奠定了基础。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一方面延续了杭州整个城市对打造营商环境的重视,另一方面还成为杭州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为培育城市科创空间带来美好的生态景观、工作环境。张弛有度、劳逸结合的生活节奏,不仅是很多知识型人才的心头好,也为激发创新工作的灵感创造了心旷神怡的氛围。
尔湾市位于美国加州。它快速发展的缘起是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设立,之后经过详细周密的规划在大学周边形成居住社区,经过60多年的不断发展,成为美国极具吸引力的中型城市。由于是新开发的社区,规划设计非常先进,尔湾成为加州的高尚住宅区之一。加之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其以人为本的城市环境、优异的人力资源,吸引了大量高科技行业落户。
不少著名跨国公司看上了那里的商业环境,纷纷将总部迁至尔湾。当年起步时的“西尔湾工业区”,已演变为商业中心,得到了“第二硅谷”的美名。但与硅谷不同的是,尔湾的高科技产业涵盖了生物医学、制药、无线通信、电脑、软件等多个领域,形成众多技术产业集群,如医疗设备制造商、生物医疗公司、电脑软件和硬件生产商以及汽车设计公司等。
巴西库里蒂巴则证明,经济欠发达城市也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城市化。半个多世纪以来,库里蒂巴通过“快速公交系统计划”“绿色空间计划”“绿色交换计划”,成功地应对了人口规模爆发式增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城市病”,成为公交系统好、垃圾管理好、环境保护好的城市典型,吸引了众多跨国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已成为拉美地区高科技企业集聚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以上案例虽各有特色和侧重,却无一不是多管齐下打造创新共同体的典范,揭示了城市空间适配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它们进一步彰显了:在创新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创新发展的硬件支撑,功能布局的优化可以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生态宜居程度的升级不仅吸引人更能留住人。
推动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携手共进
城市周刊:上海五个新城在人口集聚、产业升级和城镇建设良性互动方面多有着力。在您看来,当下,怎样的理念和机制,可以推动上海的新城更上一层楼,成就更多年轻人和年轻的事业?
邓智团: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吸引并成就更多年轻人,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命题。对上海五个新城而言,精准施策是关键所在。其中,城镇建设、产业升级与人才政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至关重要——
通过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专业技能,搭建起高效的人才供需桥梁,可以确保年轻人学以致用,在热爱的领域充分施展才华。
生活配套设施的完善不可或缺。合理布局住房、教育、医疗资源,全方位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能够让他们更安心地扎根。
此外,打造创新友好环境也是吸引年轻人的重要一环。鼓励奇思妙想,宽容失败,方能为年轻人的创意和创业活动提供丰富资源与广阔空间。
当这些举措扎实落地,并努力将五个新城打造成为年轻人心驰神往的配套好、产业新、成本低的逐梦之地,相信一定能有力地推动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携手共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一体化战略发展持续深化。为了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各地区纷纷结合各自产业优势,着力研究如何在促进人才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同时,实现区域间人才互补。这在客观上意味着,上海新城的发展面临更艰巨的挑战。就长三角视野下的上海新城而言,在上海中心城区、新城和周边城市的竞合格局中,五个新城更要锚定自身的优势所在,加快集聚契合新城特质的产业与人才资源,加速迈向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建设目标。
尤其在当下,不少在行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头部企业自然会进入重新选址、加速扩张的关键节点。这类企业的落地将为城市带来产业上下游协同升级、产业集群迅速繁荣的战略机遇。面对这样的“窗口期”,新城应紧扣企业与人才的发展需求,全力吸引头部企业落地,实现新城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和城镇建设三者的整体跃升。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柳森日期:2025-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