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盛垒: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日期:2025/05/27|点击:11

新时代新征程,上海肩负着替国家试制度、为经济拼韧性、向未来抢先机的重任。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咬定“产业”这座青山不放松,聚焦“未来产业”这一关键胜负手,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战略敏捷,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掌握战略先发和发展主动权。

从产业变迁的一般规律看,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涌现出来的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催生了一批又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未来产业,并成长为引领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预测显示,“十五五”时期,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生物制造、新型储能、创新药等有望率先形成“吐穗扬花”的万亿级产业。可以说,战略必争之地在未来产业,中长期最具潜力的“高产田”“稳产田”也在未来产业。

一要强化未来技术前沿演进的敏锐洞察力。

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方向,是重塑全球创新版图与经济格局的活跃先导力量。超前布局未来产业,需要敏锐洞察未来技术的演进趋势,从科学迷雾中捕捉技术革命性突破临界点,从技术趋势中探寻产业化新方向。

上海可依托现有的科技战略决策情报系统,聚焦未来产业发展和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点领域,深入开展高水平科技智库研究。一方面,动态跟踪权威机构前沿技术预测,把握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布局方向和科技巨头前沿动向,洞察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进展;另一方面,研判科学研究范式、科研组织形式以及技术突破模式迭代升级的新趋势,分析全球科创中心城市和科技龙头企业在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高级化转型等方面的新态势,为重大科技产业战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此外,还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有关做法,设立多部门参与、公私共建、多元投资、市场化运营的新型研究机构,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和细分赛道的前沿技术跟踪预测及研发工作,保持对前沿技术、先进产业的足够敏锐度。例如,美国专门成立“未来产业研究所”,其职能覆盖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研发到产业化、市场推广全流程。

二要强化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力。

超前布局未来产业,需要科学识别哪些产业属于未来产业,准确预判哪些技术有望成长为新兴产业,以选准发展赛道、精准配置资源。

从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看,驱动创新和产业发展进程的主要力量,一个是靠技术推动,一个是靠需求拉动。技术创新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原初动力,没有技术创新就不会产生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为技术创新提供方向牵引,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才能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且市场需求的大小与反应快慢会影响前沿技术产业化的方向和进度。

虽然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但只有当基础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研究的成果真正转化为具有实际功能的产品或服务后,技术才算从科学领域跨入了产业阶段。那些沉寂在实验室中、以揭示科学规律为目的、以论文和专利为产出的科研活动,只能算未来研究,而不是未来产业。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创新往往是先感知市场消费需求,进而推动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根据技术与市场的匹配度,把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与新技术的功能及其潜在效用结合起来,就能够大致预判前沿技术的产业化前景、未来产业的发展空间。

三要强化适应未来产业成长范式的改革创新力。

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提出布局方向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构建一套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范式、新生态至关重要。未来产业的技术前沿性、路线不确定性、孵化长期性等,决定了未来产业发展路径、模式与成熟产业存在很大差异。研究表明,未来产业成长的新范式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要求快速、精准地捕获并分析消费者的个性化偏好,进而按需组织生产制造与服务流程。这种基于数据计算分析的智能化生产制造和服务新范式,与现行的主要依赖于机器进行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其二,未来产业依托先进的智能生产系统、在线控制体系及消费者直连制造平台,可以根据订单信息将生产任务分配至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区域进行生产制造和配送到家。这与“集中生产、全球分销”的传统生产组织模式有很大不同。

培育未来产业是从“一颗种子”到“一片粮田”的长周期过程,要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心,积极探索建立“边孵化边调整、边培育边调试”的市场导引制度,建立“寓治理于服务”的新治理模式,给予初创企业成长“包容期”。

强化适应未来产业特征的关键“养料”供给,建立可持续的投入增长机制,不能简单地“投砖头”,搞固定资产投资,而要“投人头”,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不能简单地搞短线、挣快钱,而要创设专注长期投资的耐心资本。比如,做大做强政府科技产业类引导基金,探索形成财政资金、国资收益和社会资金多渠道并举的滚动投入机制,探索设立未来产业概念验证公益基金。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汇集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等诸多功能于一身,是全球一线城市中少有的保持制造业规模与顶级港口地位的复合型大都市,具有城市综合功能优势、大体量经济规模优势、超大城市应用场景优势、长三角配套产业体系优势。这些功能和优势为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来源:解放日报日期:2025-05-27

作者:盛垒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