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4月3日上海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后,4月17日上海发布《新时代新征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聚焦六个方面,提出26项工作措施,致力于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民营经济是上海发展的重要支柱。2024年,上海民营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创造了全市近三成的工业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超三成的增加值,近四成的税收,贡献了四分之三的新增就业。此次《若干措施》的出台,为上海民营经济发展打开新天地,助力上海加快打造成为创新活力充分迸发、一流企业竞相涌现的民营经济发展新高地。就此话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汤蕴懿。
《若干措施》对上海民营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经济时报:此次出台《若干措施》对上海民营经济发展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汤蕴懿:民营经济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扩大就业的主体力量、体现上海经济的活力和韧性,是上海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力量。此次《若干措施》出台,对上海民营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是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民营企业具有国际化程度高、创新驱动与科技浓度高、产业链协同水平高的特点,也更易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和短期冲击,此次《若干举措》的出台,对于树立民营企业克服困难、坚定发展信心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战略性高、针对性强。此次《若干举措》提出的26条措施建议,聚焦的都是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融资难、市场准入壁垒、创新动力不足、产权保护等核心痛点,通过精准施策破解难题,体现了短期纾困、中期赋能和长期发展的有效结合。《若干举措》还从依托制度开放、法治保障、全球化布局等方面,构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助力上海民企加快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是与“五个中心”建设的城市功能相呼应。比如,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支持体系,助力民营企业成为科创中心建设生力军。一方面,鼓励民企参与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设立联合科研基金,利用揭榜挂帅机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向民企开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使用费给予最高50%补贴,破解中小民企创新资源获取难题。特别设立的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和专利池,通过开源共享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为把上海打造成为全球民营经济创新创业“首选地”提供系统支持
中国经济时报:此次《若干举措》的主要亮点是什么?
汤蕴懿: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重构、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双重背景下,《若干措施》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角度,不仅更加聚焦问题,以扎实的政策破解当前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桎梏,通过国际化对标、市场化改革、法治化保障,加快上海企业创新发展的“生态构建”,为把上海打造成为全球民营经济创新创业“首选地”提供系统支持。
在国际化创新生态打造方面,《若干措施》通过鼓励民营企业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资金结算中心、贸易总部等功能性机构,在创新产品申报、研发用品出入境、人才落户、跨境资金结算和数据流动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发挥上海的创新策源地优势,为民营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核心动能”。
在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方面,《若干措施》提出要建设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聚焦政策法规、跨境融资、数据流动、投资保护、风险防范等需求,为支持民营企业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优化产业链全球布局提供更为系统的支撑。
在市场化营商环境方面,《若干措施》提出的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确保建设工程招投标全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和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都是市场化营商环境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在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若干措施》针对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新官不理旧账”“职业索赔泛滥”等问题,构建了“严保护、快救济、强惩戒”的法治闭环:一方面,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保障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对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严格执法;另一方面,建立信用修复“集体救助”机制,破解企业“一次失信、处处受限”困境,同时依托12345市民服务热线、“服务包”制度和重点企业座谈会,为上海构建起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
把创新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中国经济时报:在您看来,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上海民营企业如何练好内功?
汤蕴懿:首先,要以更高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将企业发展嵌入国家战略与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中。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家需以更高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让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用好超大城市发展的独特优势,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寻找“商业成功”与“国家所需”的交汇点。
其次,把创新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握机遇,用好超大城市独特的创新资源,将超大城市的人才密度、资本厚度、数据广度转化为企业创新的浓度和效度,将创新作为应对内外部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深度融入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六大重点产业),聚焦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等五大未来产业布局;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国家级实验室共建联合创新中心等方式,利用“揭榜挂帅”“赛马制”机制突破关键技术;主动对接上海“场景新政”,积极参与智慧交通、绿色低碳、元宇宙等示范场景建设。
再次,立足双循环优势,提升国际资源配置能力。一是通过全球布局研发中心,整合顶尖人才、技术专利和国际前沿成果,抢占全球创新高地;二是通过与长三角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用好自贸区“境内关外”等政策,探索跨境产能合作,以制造本地化降本增效,降低物流成本,同时形成快速市场响应,满足定制化需求;三是依托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等开放平台,通过对接CPTPP、DEPA等国际经贸规则,在跨境数据流通、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先行先试。
最后,加快内部组织机制变革,将国际化资源、市场化机制、法治化环境转化为组织效能。从全球产业链重构、技术革命趋势、国家战略导向中捕捉机遇,将战略性谋划和前瞻性布局作为生存发展的底层逻辑;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和融合化转型,重视人才、数据等新型要素建设,构建跨部门、跨产业的协同平台,推动数据、技术、人才共享。此外,还要大力推进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构筑“合规底线+数字风控”防火墙,将数据隐私、知识产权等合规要求,嵌入业务流程。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日期:2025年0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