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指城市中可供居民进行社交往来、举行各类活动的开放性物理空间。作为承载公共服务的重要场域,其建设质量极大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如何营造高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近年来成为各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与此同时,“文旅+”“社区商业”“网红图书馆”“公园+商业”等空间消费新场景、新玩法、新体验接连涌现,不断重塑消费结构,进一步释放了消费的需求和潜能。
这些城市发展机遇的背后,同样潜藏着不少挑战。近日,南方周末专访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包亚明,就城市更新、公共空间改造、消费新场景等城市发展热点话题进行探讨。
他认为,城市更新的重点在于在地文化的重构、重组和创新诠释,真正找到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着力点。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孕育和发现城市未来发展的机遇,应以创意和生活方式重塑城市的空间肌理,以“街区活力”推动城市空间更新、消费业态植入和人文历史的创意性“活化”。
他还指出,“长期主义”是破解消费流量“昙花一现”的关键,需通过主题化统筹设计、现场感的空间重塑、历史文化氛围演绎、沉浸式内容供应等方式构建消费新场景,为消费者营造集主题化、沉浸式、现场感于一体的商业场景,把流量转为存量。
在地文化的重构、重组和创新诠释
南方周末:“千城一面”是近些年讨论较多的话题。人们到不同城市去,发现街道看起来都差不多,甚至卖的旅游纪念品都一样,城市没有特色。这样的问题您怎么看,应该怎么解决?
包亚明:中国的城镇化是在较短时间内以很快的速度推进的,所以显得同质化问题过于突出。换句话说,城市化进程假若由20年、30年拉长至100年,它的同质化现象就被时间稀释得没那么明显了。同时,由于发展时间紧迫、经费有限等制约因素,每座城市的“在地化”挖掘不够,建设重点集中在建筑的功能性,极易导致同质化。
要解决这一问题,重点在于对包括历史、民俗、艺术、建筑、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等在内的在地文化进行深度挖掘,重新构思和重组,展开创新性的诠释,让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形成交互关系,真正找到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着力点。
上海的“建筑可阅读”项目就是很好的实践,通过历史建筑的文化诠释与旅游、文创等的联动,对在地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突破了“静态保护”“博物馆化”等固有思维,实现了历史建筑的“活化”。
南方周末:如今,文旅产业成为激发消费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何从文旅维度来助力城市更新?
包亚明:基于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与此前的日本有一定的相似性,我认为参考借鉴日本的旅游观光政策具备可行性。
来源:南方周末,202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