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⑥】聂健赟: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引领上海未来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5/03/17|点击:11

编者的话

中国第一个5万亿元GDP城市诞生。2025115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一年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运行回升向好。随后发布的2024年经济成绩单显示,上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926.71亿元,同比增长5.0%

5万亿元是什么概念?从世界看,5万亿元超过比利时、瑞典等国家的GDP。从全国看,仅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湖南9个省份GDP超过5万亿元。从自身看,上海一路走来,经济总量不断实现新突破,2006年突破1万亿元,2011年达到2万亿元,2017年超过3万亿元,2021年突破4万亿元,2024年突破5万亿元,迈上新台阶的时间不断缩短。

上海以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116日,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顾军在记者会上表示,过去一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可以用4个关键词概括,分别是“好”“升”“快”“进”。“好”就是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升”就是城市核心功能巩固提升。“快”就是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加快。“进”就是高水平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上海的经济增长目标同样设定在5%。本刊联合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组织专家分析上海经济的底色、成色、亮色,以及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上海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为全国首个GDP突破5万亿元的城市,上海加快构建科技创新高地,以持续创新应对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变革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挑战,为全球科技创新贡献“上海智慧”和“上海方案”。

科技创新投入为上海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

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根植于科技创新的持续突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近年来,上海着力于科创能力的提升,在基础研究投入、科创体制机制改革和科创人才的培养方面持续投入,凭借强大的创新策源能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实现经济稳步回升。

基础研究领域的持续投入,夯实科技创新的根基。上海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2024年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11%,远超全国水平。依托产学研机构,上海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张江实验室成为全国人工智能研究重镇,君实生物等企业研发的创新药提升了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科创体制机制的改革,营造科技创新的新型生态。上海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构建产学研融合发展格局。为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上海实施“揭榜挂帅”机制,促进企业、高校联合攻关,推动本土芯片企业在光刻机、高端存储芯片等领域取得突破,减少对国外技术依赖。同时,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领域,科创板已成为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前沿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政策扶持、孵化服务和投融资对接助力科技企业成长,构建完整的创新生态。

科创人才的培育,构建科技创新的核心支撑。上海坚持打造全球科技人才高地,通过成立长三角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联盟、在各所高校设立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等,大力推动前沿科技人才储备。人才引进政策不断优化,“扬帆计划”“浦江人才计划”等措施在薪酬、科研经费、住房保障方面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吸引全球顶尖科创人才来沪创新创业。国际合作持续深化,张江科学城已成为全球科学家合作的重要平台,有力促进了国际前沿技术交流。

持续创新能力提升是上海未来更高质量发展的保证

科技持续创新是上海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与日俱增大背景下上海经济稳固发展的基本保障。通过构建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全球创新人才配置、建立创新创业保障机制,能够持续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提升城市竞争力。

构建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重塑产业链竞争力。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尤为重要。例如,生物医药领域长期以来受制于封闭式垄断,创新成果由跨国大药企掌控,导致新药研发成本高企、周期漫长。上海可以探索建立分段式、横向开放的创新模式,将原始创新、生物模型、实验室研发、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环节拆分,由不同企业、机构独立承担,实现研发成果的无缝衔接与转让,以此降低单一企业的资金压力和技术壁垒,提升整体产业链的创新效率。

优化全球科技人才配置,打造国际创新人才枢纽。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才,上海可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的全球化配置,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国际人才流动机制。注重与“一带一路”国家高校、科研机构、跨国企业的合作,建立海外人才储备库,为未来科技发展提供精准的人才支撑。通过专项引才计划,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吸引高端人才,提供优厚的科研支持和创业环境。

建立创业保障机制,激发持续创新动力。创业失败的高风险是科技创新的障碍,上海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创业保障机制,为科创人才及创业者提供二次机会。要探索建立个人破产重组机制,为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者提供合理的债务清理和重组方案;同时,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有创业失败经历的企业家二次创业,并提供资金、税收、法律等方面的扶持。此类机制不仅能够降低创业风险,还能有力促进科创经验的积累与再利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科技创新持续向前发展。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20250305

作者聂健赟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