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脑机接口与哲学:跨学科的对话”研讨会在我院举行

日期:2024/10/14|点击:238

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天桥脑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了“脑机接口与哲学:跨学科的对话”研讨会。来自哲学伦理、科技研发、医学临床、产业规划、法学法务等领域的50余位学者,围绕脑机接口的伦理治理、认知机制、伦理疑难等问题展开了研讨。

脑机接口是“中国脑计划”(即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总召集人蒲慕明院士在视频致辞中指出,中国的科技伦理治理不能单纯跟随西方的伦理标准和管理办法,而应探索建立与中国脑科学水平相适配的方案。这一创新性的工作需要各领域专家的通力合作。

产业落地是脑机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中国脑机接口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文宇在主旨发言中介绍了脑机接口产业应用的前景与挑战:神经功能改善和康复、运动功能替代和增强、生活辅助自理和交互、感官功能增强和替代、精神状态改善和舒缓,是“脑机助人”的5大发力点;但神经干预的安全性、脑隐私泄露、非自主决策、个人身份认同等安全和伦理问题仍然有待解决。

产业推进离不开伦理治理的参与。来自上海市委党校的张春美教授主张“负责任的科技伦理治理”:知识的生产者、驱动者与应用者分别担负起主体责任、组织责任和管理责任,伦理学家则作为协调者打通上述各个环节,在科技创新、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公众认知等方面循循善诱、组织协同,以实现正能量的最大化。

脑机接口导致的人机融合状态,或将大幅改变人的主体意识。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计海庆研究员认为,人与外部客体世界存在的差别,使人借此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而人机结合可能造成的人格边界的消解,将模糊行为责任的归属,引发伦理难题。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哲学系张贵红副教授则重点考察了脑机接口用户主体性的改变。传统模式下,工具(例如自行车)与人相互独立,工具只能扩展人的力量,而不会影响人的自我认知;但是,在人机交互状态下,人能够以意念控制工具,真正达到“如臂使指”,由此,人的自我认知可能发生变化,形成一种人机混合的新主体。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成素梅教授总结道,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技术引发的科技革命,将导致人与环境关系的逆转与人类知识体系的重构。此次会议成果丰富,形成了“脑机助人,伦理助推,科技向善”的跨学科专家共识,或将有助于合理应对人机交互的新格局。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处长于蕾研究员表示,智库需要在跨学科的思想交流中形成综合视角、提升咨询水平。此次研讨会以脑机接口的热点问题为切入口,推动了多学科的理论新观点呈现、研究新成果融合,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打造国内高端智库的有力举措之一。

文字:哲学研究所|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