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论】干春晖:“五个中心”与“四大功能”

日期:2024/09/20|点击:127

在新型全球化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力量是跨国公司。主权国家的战略和政策会影响跨国公司的选址和布局,但并不能完全左右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这是我们要看到的,也是要有充分信心的。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提出了上海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的重要指示,这为上海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指明了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

“四大功能”是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质量导向和集成效应,强化“四大功能”是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的必然要求。

2024年6月19日,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论坛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式启动了其上海区域中心的建设,这将是IMF全球设立的第20个区域中心之一,其目的是加强IMF与亚太地区经济体的交流与合作,为区域内经济体提供有针对性的能力建设支持,维护全球和区域金融稳定。这一机构的成立,不仅彰显了党中央和IMF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视,也彰显了上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

事实上,近年来,上海陆续推出原油期货、“沪伦通”、债券通“南向通”、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创新产品和业务,“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上海胶”等价格影响力日益扩大。截至2023年底,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93个,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956家,外资研发中心561家,上海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揭晓的2023年度国家各类科学技术奖项中,上海共有49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连续6年占全国获奖总数的比例超过15%。这些重要奖项凸显出上海在基础研发和科技创新策源方面的实力。不仅如此,目前上海已经建成和在建筹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有21项,3家国家实验室成立运行,新型研发机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分别达到17家、15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内首批通过备案的11款大模型中,上海占据3席。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持续增强。

2024年6月14日,东航C919机型正式开启第四条商业定期航线——上海虹桥—广州白云航线,与此同时,欧洲航空安全局也将正式开启对C919的认证程序,这意味着C919将进一步拓展全球航空市场。C919是我国国产商用客机的重要型号,应用了大量前沿技术,我国以C919为牵引初步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材料标准管理体系,并通过C919的供应链体系得到了国际供应商的认可,也为未来C929的突破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新能源汽车、高技术船舶(如航母、LNG运输船、大型邮轮等)、国家重型燃气轮机、新材料、梦天实验舱、机器人、世界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等领域的建设,无不彰显上海在高端产业领域的新优势。

2024年2月,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并要求上海更好发挥对外开放优势,“主动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的横空出世,对上海来说,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一个崭新地标,更是上海进一步强化对外开放枢纽功能的又一重大举措。事实上,近年来,上海依托自贸区建设,在深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化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提升“走出去”发展竞争力方面持续发力,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逐渐缩减,人民币国际化有序推进,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和创新网络正在形成。进博会连续六届成功举办,规模屡创新高,也凸显了上海的全球开放枢纽地位的逐步形成。

只有不断强化和提升“四大功能”,“五大中心”才能实现一体化与集成式发展,构筑起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才能做强上海城市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发展国际竞争力,找到新时代上海推动高水平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和发展路径,当好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因此,“质量导向”和“集成效应”,将“四大功能”指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位势、澎湃动力、示范作用和辐射能力,有助于实现“五个中心”全面升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海将承担起更多的国家战略使命。在新发展格局的新时代下,上海正在不断孕育生长出新的发展力量,一幅宏大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向东看,直面广袤太平洋,上海东方枢纽建设、上海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热力升腾;向西看,虹桥国际开放枢纽、G60科创走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正在形成辐射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的强大动能。以强化“四大功能”为战略着力点,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形成一东一西两大“扇面”,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全面拉开未来上海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篇章。

关于上海如何进一步增强“四大功能”,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笔者有几点思考:

其一,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强化功能,服务好“五个中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指导上海强化“四大功能”、建设“五个中心”升级版的重要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海要加快“科技创新”引领,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聚焦国家有需要且上海有基础的前沿领域,建好用好战略科技力量,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体系,打造上海在全球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高原”“高峰”。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做大做强资本要素市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世界影响力和对全球高能级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要加快金融产品市场创新和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水平,加快提高全球价格发现能力和价格制定水平。要强化上海的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根据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要求和自身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高复杂度、高集成的“复杂制造”(如集成电路、商用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微电子等)、“进口替代制造”(如芯片、汽车、生物医药产业等产业)和“高收入弹性产业”(如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芯片、大健康产业、医疗产业、养老产业等),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要强化上海对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深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构建开放创新协同网络,打通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中的断点和堵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产业创新提供全周期的优质服务。

其二,围绕国际大都市建设,强化功能,提升“五个中心”建设能级。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要求上海“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并要求上海要建设“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因此,要充分利用上海位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交会处的有利地理区位,推动跨国公司、世界知名媒体、信息服务总部和中心落户上海,实现信息、资本及其载体精英人才的交会互动,大幅提升上海在金融、贸易、航运、科技、信息等领域内外双循环关键节点和枢纽功能,以高端服务产业为主导,建设统领全国的、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服务平台型城市。在文化方面,营造多元文化氛围,提升城市魅力,辐射城市文化影响力,塑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充分发挥上海精细、谦和的管理优势,遵循“国内—华人世界—全球”的轨迹,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城市合作,打通产业人才双向流通渠道,建立人才荟萃之都。同时,引入国际组织,提升世界城市的形象,推动城市高端资源信息的整合和流动,增强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其三,强化系统集成,提升“五个中心”建设的协同能力。在“五个中心”建设中,要坚持整体谋划、协同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运用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一体化、集成式地强化“四大功能”,与上海改革开放中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开放等举措一体化协调推进,率先实现不同区域高效协同发展和高水平改革开放重大突破,不断深化“五个中心”建设,以更高能级、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航运和国际科创中心,有效支撑并加快推动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国高质量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来源:解放日报,日期:2024-09-20

作者:干春晖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