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刘亮、宋月:在城市更新中提升城市温度

日期:2024/01/26|点击:77

近年来,上海绿化市容管理部门和各个街镇结合美丽街区、口袋公园等建设项目,累计完成2万余处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提升工作,逐步解决市民在公共空间“没地方坐”“坐不下来”“不愿意坐”的问题,努力实现“小座椅、大关怀”。

打造“一座可以坐下的城市”,是城市更新的题中应有之义。新形势下,上海正在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要实现从“量”到“质”的提升,从关注“速度”转向更加关注“温度”。

有温度的城市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城市。一方面,城市通过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健康幸福的人文环境,给居民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城市成为居民的精神家园和思想寄托,也因此被赋予更多、更广阔的文化精神与时代价值,并在文化的积淀、精神的升华中成长,彰显独特的审美情趣、生活样式。可以说,有温度的城市是人的城市化与城市的人性化。

有温度的城市是有包容、有格局的城市。城市的温度体现在海纳百川的包容、磅礴大气的格局上,体现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尊重与交流。干净的街道、漂亮的绿化、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设施、贴心的服务等是对所有人开放的、共享的。

有温度的城市是充满人情味的城市。城市温度的核心是人,是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城市应当关爱每一位劳动者、尊重每一个梦想,特别是要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将服务往基层下沉。这也意味着城市治理不仅要追求物质的丰富、社会的保障,还要注重满足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需求。

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进一步打造有温度的城市?

比如,在考虑安全性和必要性的前提下,是不是可以在天桥、滨江等地带加盖遮风挡雨防晒的风雨长廊,在一些大型商圈区域增加地面或者空中走廊,在更多城市公共区域增设供水设施乃至运动场地器材、固定休息点等。

又如,是否可以探讨重启地铁公共网络,并在更多公共区域增设无线网络热点;除完善大型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服务之外,在人流密集的商业区、公园、交通枢纽等地可否增设充电设施。

再如,按照《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规划要求,推进实施各类旧住房更高水平改造更新,盘活邻里中心、丰富社区活动项目,为更多居民提供交流、娱乐、健身与学习的机会。

 

来源:解放日报,日期:2024-01-26

作者:刘亮宋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