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文旅产业复苏给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比如,游客数量爆发性增长,超过街区承载力。
又如,随着租金提升,街区业态发展逐步不受控制,文化产业氛围发生变化。原有的艺术工作室、原创文化产品商铺等特色商业逐步被千篇一律的“特色”小吃、大规模生产的旅游纪念品所取代。
再如,过度的商业活动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干扰,“居商”矛盾愈演愈烈。
近年来,很多历史文化街区在流量爆发时迎来一时的喧嚣,又随着各种负面效应一一出现,街区氛围慢慢变味,最后在退潮后逐渐失去活力。
应当看到,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不仅要重视初始阶段,还要持续对文化和商业活动进行引导与干预。
一要强化风貌约束。
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过程中,原本用于居住的建筑会部分改为商业经营用途。这种建筑用途的转换虽不会大规模破坏建筑结构,但缺乏引导的改造或多或少会带来风貌的破坏。防止这类破坏发生的最好工具,是制定好历史街区风貌保护的设计导则。
在技术层面上,可通过对历史风貌街区进行分类研究,识别建筑风貌保护关键点,设计与之协调的建筑装饰风格,并将其作为约束历史建筑使用的导则。
在具体实施中,不仅要通过行政手段处罚违反导则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形成区域内商业经营者的相互制约和监督,使设计导则成为街区共识。
二要完善利益分享。
在这方面,可借鉴国外城市的相关经验。例如,进行“居改非”需申请规划许可,而获取规划许可需申请者做出一些公益贡献,包括付出一定的规划调整费或对公共区域改造有实物贡献等,从而达到利益分享。
三要疏解承载压力。
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过程中,“过火”常常是放大各种负面效应的一个重要诱因。这样的结果有时并不是街区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在城市中缺乏类似的功能区域,使得游客、访客只能拥挤到一个街区来。
因此,基于文化导向的历史街区更新思路,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又各具特色的历史街区,是疏解游客承载压力、确保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23-11-21
作者:胡映洁,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