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王泠一:上海方言能否实现可持续传承?

日期:2023/11/01|点击:209


 引人注目的2023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1028日在上海开幕。会上,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揭晓,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中国福州、乌干达坎帕拉、马来西亚槟城乔治市、巴西萨尔瓦多5座城市获此奖项。令笔者自豪的是:这可是我国推动联合国设立的高级别奖项;体现出中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增强已从生产方式进入到生活方式!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最终获奖的5座城市,尤其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活质量提升措施方面各有千秋。如中国福州作为典型的沿海特大城市,聚焦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实施城市水系治理工程,建设成为绿色低碳生态友好的“千园之城”。中国福州市委书记林宝金表示,近年来福州紧抓生态和民生建设,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第一位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努力让城市更加宜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呼吸的新鲜空气,喝的水是最大的公共产品。福建人喜欢泡茶,原来都要用矿泉水来泡,现在用自来水泡茶比用矿泉水泡还甜。生态环境保护得好,老百姓才能生活幸福”。而巴西驻上海总领事奥古斯托很自豪地介绍:萨尔瓦多市提出了协调的、目标导向的战略方法,并特别强调对妇女权益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发展经验;上海奖能提高对这些城市最佳实践的关注!

 在笔者调研中,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是包括方言的可持续传承的。那么,上海方言能否在本世纪中叶之际得到有效传承呢?根据十月二十七日到三十日的实地调研,形势并不乐观。

 十月二十七日,作者在上海市郊奉贤实地调研方言传承课题。十月二十七日,作者在上海市郊奉贤实地调研方言传承课题。

 首先,上海方言已经不是新上海人融入上海的必要条件。如1027日,2023兴业银行杯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星期广播运动汇量健杯“向心龙华·国耀风华”龙华CityWalk活动,在徐汇区龙华街道成功举办。在世界城市日到来之际,本次活动围绕本届主题,汇聚资源,打造可持续的城市区域治理的向心共生实践样本。活动以多元文化、历史风貌、红色初心、美好生活四条线路有机串联10个体验点,发动区域楼宇企业党组织、青年白领主动参与并设计打造,以体验聆听、互动游戏、地标打卡、品咖香、玩妙会等丰富形式,吸引辖区内10多家单位、企业300多位青年共同参与。全程活动充满着青青的活力,但交流都用普通话!

 据徐汇区政协委员、龙华街道总工会主席杨晓晔介绍:龙华区域至2023年底将迎来近220万方、40栋商务楼宇、800家企业的进驻。大体量带来大需求,高层次带来高期待。为服务好未来近6万白领与高层次人才,龙华CityWalk系列活动也正式启动。未来,项目设置将以龙华CityWalk系列活动为引,串联更丰富资源的,实现体育赛事、文艺观展、线下联谊、宠物聚会、美食体验、团建拓展、生活服务……不过,目前还没有学习上海方言的需求。

 向心龙华世界城市日主题活动的参加者们,普通话交流是最大公约数。向心龙华世界城市日主题活动的参加者们,普通话交流是最大公约数。

 其次,就医、升学、考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等都无需方言。笔者一九八九年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之际,江苏籍的社科院院长张仲礼研究员和常务副院长姚锡堂教授知道我从小在上海长大很高兴;就在深入城乡的实地调研中安排我当翻译,即把当地干部、群众家庭代表的方言意见翻译给祖籍外地的科研人员听。当时,社科院课题组在莘庄、马桥、七宝和浦江等乡镇都是如此交流的。仅仅是二十年后的世博会需求调研,上海中心城区和郊区街镇主要负责干部都全员普通话。再到二零一九年,全国各地人才纷纷在沪郊创业;农村流行普通话。

 乌南幼儿园园长龚敏和上海沪剧院吴巍书记签约,缔结沪语传承共建关系。乌南幼儿园园长龚敏和上海沪剧院吴巍书记签约,缔结沪语传承共建关系。

 二十年前,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各国留学生在最后一个学年,如果明确想留在上海某发展的;都会积极而自觉地学习上海方言(也叫上海闲话)。我就和韩国、日本等亚洲国籍留学生交流过上海方言,他们一直认为不会说上海闲话怎样向上海人推销产品呢?如今世界城市日,我又和瑞士、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留学生交流;都说在上海用普通话就可以沟通一切。留学生们还强调说:何况在上海,客户、干部、媒体、医院都是使用普通话!

 作者的忘年交、乌南幼儿园大班学子宋余明泽,积极参加上海沪剧院的沪语训练营体验活动。作者的忘年交、乌南幼儿园大班学子宋余明泽,积极参加上海沪剧院的沪语训练营体验活动。

 第三,就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言,上海方言缺乏词汇量。因为今年是上海开埠一百八十周年,笔者参加了有关研讨学术活动。上海方言在翻译以前引进很多当时的先进产品方面是有功劳的,且辐射全国成为基本常识。如水门汀就是水泥的音译,并有意译如洋钉、洋火即铁钉和火柴;还有混合译法但具有上海地域使用的局限性,如混腔势;腔势,是英语交易的音译。五十年前、笔者初步接触药品时,笔者当医生的父亲都能用上海方言表述青霉素、庆大霉素等基本疗效;而且冠心病、癌症、骨瘤、静脉曲张、腰肌劳损等叙述还能用上海方言。

 但现在,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制药行业的扩张,上海方言明显具有劣势。如1029日是第18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为“卒中识别早,救治效果好”。脑血管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范围来看,25岁以上人群罹患中风(脑卒中)的终生风险为24.9%,我国这一数字接近40%,即有四成的人从25岁开始就有可能发生中风。当前,第一批“90后”已成为中风高发人群,相关识别、干预工作刻不容缓。这些概念和概况的表述,普通话就相当干脆简洁、准确无误;用上海方言讲给上海长者听,对方也不一定听得明白。我专门去询问了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宣传科长陈晨,她坦然告知其单位针对社区的科普行动全部用普通话。

 上海曾经是自行车的王国,五十年前笔者邻居中有一位永久自行车修车师傅;他当时就收了几个来自四川的徒弟授艺。那时候上海方言把自行车叫做:脚踏车;零部件以现在的眼光看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我能翻译。但现在自行车及比赛用车零部件丰富,我已经无法翻译成上海方言。还有体育比赛越来越丰富,但也离上海方言渐行渐远。夏季奥运会项目,上海方言还有点用武之地;但冰雪项目和冬季奥运会,上海方言几乎无法涉入、也没有合适词汇。

 五十年前,作者能够将永久自行车零部件从上海方言翻译成为普通话。五十年前,作者能够将永久自行车零部件从上海方言翻译成为普通话。

 所以,今年的世界城市日;笔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上海方言跟不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新时代更辽阔交流空间的大需求。她似乎就是一种市井语言,离庙堂有明显距离。如我就企图把“可持续发展”译成上海方言,但始终不能音译;而意译很啰嗦,即迪格办法可以再弄下去!

 二零二三年,作者无法将新一代自行车零部件基本翻译成为上海方言。二零二三年,作者无法将新一代自行车零部件基本翻译成为上海方言。

 就是面对这样的不利局势,还有一群人像沪剧《芦荡火种》里的场景在坚守着;这当然令我感动。我在调研中就获知:“上海沪剧院的沪语训练营为4-12岁的孩子做沪语和沪剧培训,9年培育了1万多个小孩,其中一些还获得了‘小白玉兰’和‘小梅花’奖项”。而近日参加沪语训练营的乌南幼儿园大班学子宋余明泽,还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这个忘年交、他学唱了首旋律优美的沪语歌曲《上海瑶》。我当然知道《上海瑶》创作于2011年,初衷也是为了抢救上海方言并从娃娃开始加以传承。但这首已经蛮有些名气的《上海瑶》主要歌词如下:“我家住上海,一代又一代。十里洋场大舞台,中外名流寻梦来。西装旗袍多浪漫,大饼油条当早饭。生活多精彩呀,多精彩呀!我最爱的上海”!在我看来,歌词反映不出新时代的社会潮流。所以,上海方言大概率会成为传统文化遗产、或者就是古典沪语,用来铭记石库门乡愁!


来源:第一财经10-30

作者:王泠一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