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提供了丰富而多元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同时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实践领域的充分体现。事业和产业不同的指导思想和运行机制,既保障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创新履行,同时也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在推动之下,激发了文化创意产业澎湃的创造激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几乎每年都有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内容,形成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践推进和制度完善的根本遵循。创新实践层面,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和场所不断涌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的评价标准从“缺不缺”“够不够”转为“好不好”“精不精”;公共文化服务能级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制度设计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包括宏观的、整体的和专项的、具体的,全面清晰地部署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施工图”。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在我国文化建设、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以文化产品生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引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产业的重要论述推动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比如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开展人文经济研究、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等极具原创性和实践性理念的提出,大大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生产转化能力,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都形成了非常旺盛的市场消费格局,同时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也有了质的提高。
来源:文汇报,10月12日
作者:郑崇选,作者为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