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深化各国人文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知相通,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于2014年推出了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自2016年9月接受承办任务以来,已连续举办五期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以下简称“上海青汉班”)。作为一个全球性学术平台,上海青汉班在增进国际传播与文明间交流互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引发了中国学学科建设的一些探讨与思考。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中国学的学科独立性常常成为一个引起讨论的话题,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的运行,从实证层面证明中国学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存在的合理性与客观需求。
中国学是一门以海外的中国研究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中国学起源于西方,从最初的游记汉学到传教士汉学,再到欧洲汉学、美国中国学,再到世界中国学,中国学作为一门他者的学科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发展道路。孙越生先生在《世界中国学家名录》中说:“现代海外中国学的发展规模与成就,已经达到了绝对不容国人忽视的地步,甚至达到了足以对国人自己的中国研究提出严重挑战的程度。”他认为,国外中国学研究是中国学者为了回应“严重的挑战”而创立的学科。这个“严重的挑战”主要是指海外学人看到世界各国中国研究的迅速发展和中国海外研究的落后状况形成的反差和焦虑。因此,迫切需要发展作为独立学科的中国学研究。
在这一背景下,上海青汉班的研修计划为海内外学人开展中国研究增设了一个新的全球性学术平台。青汉班学员学科背景的多样性、研究问题与领域的多学科性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的跨学科、跨文化及综合性。
学科边界:从传统中国到当代中国
中国学学科建设经常面临的另一大困惑是,由于研究范式的转向,传统的以语言文学与历史文化为主要研究范畴的汉学研究还要不要包含在中国学研究范围内。汉学自身也面临一种发展呼声,即推动汉学的现代化,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中国近现代及当代问题上。
传统的汉学研究起源于欧洲。整个十七世纪,汉学研究由于欧洲传教士们对于中国的美好描述和介绍,而对东方中国的制度、文化和文献典籍充满了仰慕之情。而到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中期,随着马戛尔尼出使带回的信息及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传统汉学研究逐步退缩到语言文献方面,影响日益削弱。二战后,美国中国研究的勃兴使得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热点向现当代转移。余英时教授较早准确概括了汉学研究的这一范式转变,提出这一转向包含了两个层次。“第一,就研究内涵来说,专家们越来越重视中国的现状及其形成的时代背景;相形之下,以往汉学家们所感兴趣的传统中国就受到比较冷淡的待遇。第二,就研究的取径论,人文与社会科学各门的专业纪律得到了普遍的尊重,而以往汉学传统中的文献考释则退居次要的地位。”
传统汉学在研究领域与研究对象方面产生的窄化、冷落现象,导致其已经与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脱节。海外汉学亟待转型和拓展。何培忠认为,当今世界中国研究的重点,虽说传统中国的魅力不减,但已明显由古代中国转移到现代中国,其热点是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是当代政治、经济、社会、文教、科技等体制的改革问题,固守传统汉学则给人以时代感大有不足。上海青汉班计划的探索实践进一步廓清了学科建设方向:为汉学研究培养新生力量,让汉学向当代中国延伸,以契合中国的新发展。青汉班的培训实践有助于中国学研究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两种研究范式结合起来,实现整体上的融合发展和兼容发展。
研究方法:以世界为方法、以中国为方法
就研究方法来说,以世界的视角观察中国和以中国的视角观察中国,是研究中国问题的两种视角,但究竟应该用哪种视角,常常在中国学学科中引发争议。“李约瑟之问”、彭慕兰的“大分流”、费正清的“冲击反应论”采用的是以世界的视角观察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解释力;而2015年诞生于世界中国学论坛的“谭中之问”以及孙越生的“严重挑战说”则是从中国视角观察中国,反映了具有中国情怀的学者面对海外中国学繁荣、国内中国学研究薄弱的反差而产生的责任焦虑。
近年来随着国内中国学研究的兴起,中国学者在对西方中国学研究再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学科反思。张西平提出“应该建立一种批评的中国学研究,这种批评的中国学站在中国学术自身的立场,在一种开放的态度下与海外汉学界展开对话,秉承着一种学术的态度和精神,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海外汉学的历史展开研究,将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给以一种历史性的解释,对西方汉学的西方中心主义和基督教本位主义给予学术的批判。对当代的海外中国研究也将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吸取其研究之长,批评其研究之短,在平等的对话中推进中国学术的建设和研究。”这种反思表明,“他者”视角未必正确,国内中国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必须知己知彼,以文化自觉和学术自觉来甄别与构建客观理性的中国观。日本学者沟口雄三提出的“以中国为方法”,尽管是以世界为目的,但对于已具有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的中国研究而言,确实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扭转以世界为方法的单一研究路径和思维定式。国内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尝试兼容海外中国学与本土中国学这两种视角对中国进行研究,推动了中国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青汉班研修计划以“请进来”的方式,展开包括他者视角和自我视角的学术碰撞。青汉班的学员来自全球六大洲69个国家,专业方向不仅涉及语言学、文学、哲学、宗教、历史等人文学科,还涉及经济、政治、当代社会、国际关系、教育等社会科学领域。这使中国学研究从一些主流国家延伸到更加广泛的国别区域,进一步拓宽了中国学学科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使得观察研究中国的视角更加丰富多元,有助于使他者构建更加全面整体的中国观。
来源:社会科学报社 2023-10-05
作者:胡筱秀,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