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迎来10周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谢一青看来,过去10年,自贸试验区建设在数量、规模、创新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为深化改革开放贡献“上海经验”
谢一青表示,首先,在数量方面,过去十年来,中国自贸试验区蓬勃发展。如今,21个自贸区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在规模方面,2022年,全国各自贸区进出口总额达到7.5万亿元,占据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8%;实际外资使用额超过2200亿元,占全国外资使用总额的18%。这表明自贸区的贸易和投资规模已从最初的小范围试验区扩大到全国性的规模区。
第三,在创新方面,自贸区在国家层面复制和推广了30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近一半由上海首创或者同步率先实施。这些制度创新对高科技行业发展、外商直接投资负面清单缩减、金融监管和资本管制限制放宽,以及跨境贸易营商环境建设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自贸区毫无疑问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制度高地。
无论是在贸易投资规模还是制度创新的数量和力度上,上海都处于领先地位。谢一青分析称,上海之所以能够担当领头羊角色,是因为它具备多重优势。海纳百川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吸引全球资源和资本的磁石;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具备强大的市场吸引力;丰富的人才储备,为自贸试验区创新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知识和技术支持。最重要的是,上海一直以来都是高度开放的经济和制度高地,这为自贸试验区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着力探索数字贸易高水平开放
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中国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桥头堡,已明确要在未来进行战略提升,包括提升国际规则衔接能力、提升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提升高端产业引领能力,以及提升临港新片区差异化探索能力。谢一青认为,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最关键着力点在于服务贸易尤其是数字贸易的高水平开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需要利用新一轮制度创新来提高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集中力量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促进人员和人才的跨境流动,放宽金融领域的资本管制,以及降低数字贸易的壁垒。
其次,需要对接、参与制定甚至是主导制定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标准。借助自贸试验区平台进行压力测试和沙盘演化,塑造有利于中国服务业国际化和中国本土服务业企业发展的国际服务贸易规则。
第三,需要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的营商环境,提高中国在全球跨境贸易营商环境的排名。率先在自贸试验区内完善服务业全产业链的生态体系,为国内外企业提供更便利条件。
展望下一个10年,她认为同样应关注3个方面。
首先,协调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自贸试验区应紧密关注当前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趋势,与全球各地的自由贸易区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对标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规则,发挥“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作用,构建国内和国际开放经济网络。
其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自贸试验区发展要与国家战略保持一致,与长三角地区紧密协同合作,深化经济的数字化、绿色化和智能化。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上海自贸区可以引领高质量发展,并将成功经验和模式推广到全国其他自贸试验区。
第三,助力实现本地发展规划。根据上海现有的经济结构和特点,自贸试验区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发展优势,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谢一青表示,通过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上海将继续推动高水平开放,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全球竞争力城市的地位,并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来源:文汇报,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