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高桦: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日期:2023/09/20|点击:10

 


 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树立正确的中西文明关系观。


 近代以来,关于中西文明的比较伴随中西文明的碰触逐步展开。然而,无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全盘西化论”,都不自觉地把中西之争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为古今之争,把空间地域之差替换成了时间历史之别。


 若人们不加批判地接受西方现代化的立场,就很容易得出中华文明适用于前工业化或前现代化社会,且“在工业化或现代化社会失去效用”的观点。


 我们应当坚决反对把中西文明关系等同于古今文明的关系,更不应当将中西文明依时间秩序进行机械排列,而要依类别差异横向地予以考量和交融,牢牢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由此,中国式现代化是真正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


 第二,摒弃对中华文化的“客观主义立场”。


 有人提出,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应该持有一种“彻底的客观主义立场”。在面对中华传统文化时,应当完全地或者尽可能地消除任何主观解释的因素。


 且不说这种“彻底的客观主义”能否完全实现,单就其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下中国现实割裂的做法就是不可取的。它看似维护了中华文化的某种纯粹性,实则将中华文化当作“久远的古物”束之高阁,恰恰无益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对中华文明不断进行有理、有据的创新性阐释,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文化的宝贵资源。这是维护、继承、发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最优途径之一。


 由此,中国式现代化是真正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


 第三,摆脱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态度。


 还有人提出:要么以中华文化为蓝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改造,是为“以古观今”;要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参照模板,对中华文化进行重构,是为“以今度古”。


 严格来说,这两种做法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削足适履。“第二个结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这意味着我们要系统地、有机地考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史本质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仔细研判双向内在结合条件的前提下给出解决方案。


 由此,中国式现代化是真正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23-09-19

 作者高桦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