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党建

历史研究所举办主题教育个人调研交流会

日期:2023/07/17|点击:146



711日,历史研究所班子成员在完成主题教育个人调研的基础上,认真交流了各自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郭长刚的调研主题是“上海历史学科发展情况”,本调研主要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四所高校的历史学学科发展情况为对象。调研的目标是如何将历史学科发展与上海的地位和需求结合起来。在2023年公布的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上海历史学科在国内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世界史学科发展尤其迅速,全国世界史学科总共有7个“A档”学科,上海占了3个,北京2个,吉林1个,天津1个,由此可见上海的世界史在总体实力上已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这与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是相匹配的。上海的历史研究在促进我国历史学界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加强中国史学研究的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在上海建设一个国际一流的历史学科,面向世界汇聚人才来立足中国现实发现新问题、概括新经验、构建新理论。历史研究将能够带动并整合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有生力量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的基础研究,为坚定“四个自信”、为研究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为国家发展亟需解决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指南和历史支持。郭长刚在对学科现状的综合调研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1)在稳固中国历史研究的同时,加大世界史的发展力度。上海可以考虑设立“世界历史研究院”或者“全球文明研究院”。(2)在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下,基于上海国内领先的世界史学科,可考虑设立“全球文明论坛”,进一步加强上海作为全球文化大都市的影响力。(3)应该加强历史学学术刊物的建设。上海应该重点打造1-2份国内权威、国际上有影响的历史学刊物。(4)可以考虑设立“全球文明研究理事会”等新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平台。(5)“上海社会科学院”是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历史所理应重振在上海历史学学科中的引领地位,可以考虑牵头成立新的学术平台(如“全球文明研究理事会”),打造权威的学术杂志(如《史林》),并在世界史学科发展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叶斌的调研主题是“历史所的图书资料工作”,发放了13份问卷,通过调研发现科研人员去图书馆的频率比较低,借书的数量也比较少,对纸质图书的获取主要不是通过图书馆,购书数量也没有那么多,大部分人员需要用到电子图书,每年从各种渠道获取电子图书60册以上,依赖电子数据库,大部分每天要使用电子数据库,比较集中的是晚清民国期刊、读秀、知网、民国图书、《申报》、JSTOR、鼎秀,从调研来看希望未来购买的数据库比较分散。对院外数据库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参与问卷的每个人都使用院外的数据库。对所图书资料的希望是加强电子目录的检索工作,增购数据库,增加阅览空间。对此,下一步工作方向是:加强库存目录数据化、增购数据库和大型图书、开辟数字图书的收藏。设想是利用每个人手头有的电子图书,收集录入所统一的系统,实现资源的共享。

金颖华的调研主题是“提高服务意识,优化工作方式,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此次调研与分部几个所联合进行,对象是青年科研人员,采取问卷和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了解大家关心的问题。大家的需求包括增加更多学术交流,包括内部的研讨会和交流会,多参加一些外面高校的学术活动,希望所里支持青年科研人员组织中小型会议和赴外参加会议,希望所资料室能购买一些大型资料集和电子数据库,希望在课题申报方面提供一些指导,开一些辅导会,还有职称晋升方面的瓶颈希望能解决。目前所里也做了一些工作,包括大力支持青年中心的活动,给新进科研人员一定的补贴,青年文库的出版支持,对于院里提供的一些专业培训所里会加强宣传,积极鼓励和支持青年科研人员申报各类项目。

张秀莉的调研主题是“青年科研人员如何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在面向22级研究生的调研中,大家提出了10个方面的需求,针对所级培养管理的3条,针对研究能力培养的5条,针对升学就业指导的2条。基于研究生的需求导向,青年中心的部分科研人员参与了座谈交流,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服务,青年中心的学术活动如午餐会、青年名家学术讲座、青年学术会议向研究生开放。直接面向研究生组织的科研活动有田野调查、史料研读班、往届毕业生升学就业经验分享会。

通过此次主题教育调研,班子成员进一步了解了大家的需求和工作中的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并在交流中达成共识,齐心协力做好所里的各项工作。


文字:历史研究所|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