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第一党支部召开集体学习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会议由支部书记李健主持,支部全体党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李健结合近期科研工作,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发表了感悟,认为要善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让“结合”的两种文化互相成就,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文化”形态。当前我国涌现出一系列“新主流作品”——流浪地球、战狼、我和我的祖国、我不是药神等优秀影视作品,在传统中华文化中注入了更多的时尚和流行元素,可以进一步推进国内的文化产业发展和对外文化产品贸易。
程鹏认为,影视是中华文化走出国门的重要形式,依托“成龙”这种以中国功夫、中国特色为标签的明星进行的文化传播,比严肃的文化价值宣传很容易跨越国界。因此要创新文化传播形式,避免采用过于官方的文化宣传,这对我国的文化外交工作很重要。
刘玉博对新时代加强文化工作的必要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言中之意;二是高度的文化认同可以降低社会精细化治理的成本。同时,刘玉博结合近期研究内容“日本京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道路”,指出要重视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知名跨国公司的隐性宣传,以及“大事件”推动下的国际文化传播等渠道。
周肖燕从中医和西医的传承借鉴为切入口,提到中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近几年中医在疫情期间的防治功效可见一斑,要把中医文化发扬光大。
薛艳杰认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农业和乡村,因此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不仅要强调城镇化,同时也要看到乡村文化对大都市文化的反哺,进一步加强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和交流。
于宁关注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认为这些特性是相互联系:中华文明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维持连续性的重要原因,而其内在的统一性,则源于各民族情感的链接。从当代价值看,中华文明走出去强调商业化和艺术化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包容性与和平性。
高慧认为,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和推广势在必行,有两条途径成效比较显著,一是依托重大文化事件的传播,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整体构思、色彩意境等都非常震撼,是对外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二是影视传播,可以借鉴印度“励志影视”、韩国“家庭剧”等传播形式,将中华文明推向世界。
本次主题学习会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会党员畅所欲言,对新时代中华文明的有效传承进行了积极思索和讨论。在总结发言中,城市人口所党总支副书记周海旺研究员提出新时代重视中华文明传承,对维护全球和谐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强调需要处理好“六组关系”,有效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国理念的传播:一是有形和无形的关系,要将建筑形态等有形文化传播和音乐、影视等无形文化传播相结合。二是历史和现代的关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明融入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三是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以创新方式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四是经济和社会的关系,不以经济效益为文化传播的唯一价值评判标准,而是要实现综合发展。五是东方和西方的关系,将“迪士尼”理念和“西游记”IP结合,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六是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关系,两类文化各有侧重,在文化传承和传播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