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党建

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党支部集体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专题摘编》

日期:2023/06/29|点击:112

627日上午,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党支部在所707会议室举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专题摘编》”专题读书班暨“每周述学”活动。活动由中国学所支部组织委员金典主持,中国学所科研人员褚艳红和王健分别分享了学习体会。

褚艳红首先通过回顾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向大家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还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20世纪上半叶,中国分别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三次思想文化论争,最终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传入中国的众多思潮理论中胜出,验证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理论指导实践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褚艳红还结合《摘编》谈了总书记讲话对于世界中国学研究指导意义的认识。《摘编》中多次提到应以理论研究回答关于中国的“世界之问”,她认为需在回应世界关于中国的全局与关键性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世界中国学研究体系。此外,基于中国本土材料进行中国原创知识生产,开展回到中国“人本身”的研究,以学术语言向海外讲述中国当代发展和民众精彩生命的故事,与海外中国研究界开展深入对话,也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之思想在学术研究中的表现。

王健分享了对于《摘编》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学习体会。首先,他带大家简单回顾了总书记2012年广东考察至今多次在不同场合下提及这一论述的历史,并指出当前这一论述已被上升到第二次思想解放的高度;随后谈到了对这一论述的理解:从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上看,任何试图将中国全盘西化的尝试都没有成功、都必然导致中国文化自身的遗失;而另一方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必须遵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扬弃”原则。此外,王健结合自身研究介绍了江南文化中体现出的中华文化五个特性之一的包容性:江南文化最早落后于中原文化,但在秦汉以后,特别是以东晋衣冠南渡为代表的几次人口大迁徙后,千余年间通过对百越文化、北方先进文化以及日本、东南亚等海外文化的熔铸,在明清时期达到了中华文化的顶峰,近代以来更是在江南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述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理论成果加以阐释。


文字:世界中国学研究所 |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