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党建

“人民城市”理念引领中国新征程——历史研究所集体学习《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

日期:2023/06/16|点击:225

69日,历史研究所班子集体学习《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开展述学交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的理念正在引领中国迈向新征程。

郭长刚重点交流了对于学习城市规划与布局的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城市工作不太重视人居环境建设,重建设、轻治理,重速度、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重发展、轻保护,重地上、轻地下,重新城、轻老城。现在,人民群众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期待很高,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这些论述都契合“人民城市”的理念,人民城市为人民是根本遵循。关于城市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主体功能、混合用地为重要原则,不要把城市空间生硬切割成几个块头很大、功能单一、相互分离的中央商务区、居住区、购物区、科技园、大学城等。这些问题我们深有体会,功能分区性的布局容易造成交通和能源浪费。城市功能布局要进行科学规划,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对城市未来规划特别有指导意义,也契合了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叶斌交流了学习城市文化相关重要论述的心得。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下定决心,舍得投入,处理好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该修则修,该用则用,该建则建,做到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等论述都非常有见地、站位非常高。城市文化与人的现代化息息相关,在城市治理与文化创造中市民都是主体,这其中也包括现代知识精英,我们讲的海派文化、红色文化都与他们相关。从我们研究上海史的看来,近代上海文化创新非常活跃,引领全国,相比而言当代文化创新如何进一步加强,是有很大空间的,各种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可以进一步提升。

金颖华表示作为成长于上海的市民,对于上海宜居环境的变化有切身体会,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城市发展理念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使城市内部的水系、绿地同城市外围河湖、森林、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正是这样高屋建瓴的思想在深刻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我们发现城市的发展与生态的发展同步进行,公共交通越来越便捷,城市环境越来越美,居民区不远处就有绿地和休闲公园,还有越来越多的郊野公园。与此同时,也切身体会到社区治理的重要性,疫情期间作为志愿者有切身体会,以后会继续为社区多做一些志愿服务。

张秀莉交流了学习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四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正是这样的指导思想,使得十八大以来的城乡统筹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举全国之力完成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美丽乡村建设一体化推进。作为出生于农村的人,深切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从土地抛荒严重到农业副业的复兴,从村村通家家通的路面硬化工程,到网络物流的全面接入,从农村的空心化到有年轻人开始回家创业做电商,从脏乱差的环境到垃圾集中收放、河流整体治理、家家门前绿化美化,绿水青山又回归到农民的生活中,笑容和希望又开始洋溢在老百姓的脸上。城乡融合发展,尤其是农村的全面振兴必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也是国内大循环得以实现的必由之路。


文字:历史研究所|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