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历史研究所班子集体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汇编》并围绕推动学科建设开展述学活动。
大家共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的回信》。
郭长刚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历史研究的高度重视,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也赋予我们更高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在研究中深刻理解和把握历史研究的当代意义。历史研究应该如何为社会发展贡献智力支持?我们所的重点学科是上海史和城市史,那我们就要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去做一些大的研究,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基础工业发展、上海郊区开发、上海城市文脉、大都市建设等,如果做好了,都可以为政策决策提供参考。如果我们的理论研究不够,没有拓展,对寻找城市史研究发展方向就有束缚。
叶斌表示我特别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文化工作的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城市精神有高屋建瓴的理解,譬如“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就是他主政上海时提出的。他提出:“如果说海纳百川是上海一贯的文化特点,追求卓越是上海的一种文化本质,那么开明睿智本身是一种态度,大气谦和是一种胸襟,这样才能进一步海纳百川,进一步追求卓越。”这对上海城市发展和功能定位是有引领性的,可以说这种精神已印刻在上海行进的轨迹之中。上海一方面要追求现代化,也要追求城市的精神,这是城市的灵魂。因此我们在上海史的研究中要重视城市文化、红色基因、工人阶级等领域。
金颖华表示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指示中可以切身感受到他对上海的关怀,上海是一座具有红色基因的城市,不仅要追求经济上的高速发展,更要关心城市普通民众个性化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对接群众需求实施服务供给侧改革”……同时,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切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
张秀莉交流了自己对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治理的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015年、2017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都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他强调,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要着力提高干部素质,把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作为重要任务,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建设和管理城市。特别强调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深入拓展区域化党建,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激发基层活力,提升社区能力,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虹口社区调研,提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他提出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古北社区考察,这里居住着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居民的社区,是上海社区治理和服务现状的一个缩影。社区治理和服务都直接反映着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尤其是在经历疫情的严峻考验时,我们都深切体会到社区作为直接面向居民的组织,其能力的强弱、人才的配备对于应对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巨大差别。我们在当代史的研究中要把基层组织发展的研究做得更加细致全面,整合我们所现有的科研力量做一些整体推进。